■王伟伟/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郭晓薇(2000)认为社交焦虑是个体在某种人际处境中体验到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并伴随回避行为。黄海量(2017)认为社交焦虑不一定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也可以是对想象的人际交往处境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李永慧(2018)则认为社交焦虑是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中产生过度的焦虑和害怕的情绪。综上可知,社交焦虑是一种涉及到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综合反应。社交焦虑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可依次分为羞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障碍和社交恐怖(李荣刚,2009)。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一直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约有 16.26%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问题(樊富珉,2001;彭纯子,2003;邓衍鹤等,2017)。本文所指的“社交焦虑”是指尚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范围内的、症状较轻的社交焦虑问题,具体可定义为个体在公开场合或社交情境下,担心被人关注或评价,害怕自己会出丑,进而体验到紧张和不适感,并伴随有回避行为。
生物因素,景雅芹(2015)从生理反应、遗传关联和进化三个方面解释了社交焦虑的生物学基础。在生理反应方面,高社交焦者对所有表情都表现出增强的警觉反应,对愤怒的表情更敏感,并且具有明显的负性表情加工倾向;在遗传关联方面,社交焦虑在亲子之间, 以及同卵双生子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在进化解释方面,高社交焦虑者对社交威胁的唤醒水平高,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险情境,从而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社交焦虑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体的成长经验等都会影响人们在未来与他人的交往模式。王明忠(2014)研究发现,父母冲突通过青少年的认知评估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不安感, 最终对其社交焦虑产生影响。Cynthia Binelli(2012)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通常被父母忽视,很少的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与支持;童年存在创伤性事件的个体往往在成年后会存在不同水平的焦虑问题。
人格因素,社交焦虑个体在人格上与非社交焦虑个体存在明显差异。贾淑斌(2008)研究发现,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和神经质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社交焦虑,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3.7%。汪涛(2009)等人研究表明人格特质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预测因素。赵鑫(2014)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格特质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
自尊水平,大量研究均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汪涛(2009)等人研究表明自尊是社交焦虑重要的预测因素,低自尊水平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现象。
个体心理辅导。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心理辅导中,通过训练大学生的认知、注意力、行为方式等方法均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刘佳(2017)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社交焦虑症状。黄思媛(2017)通过注意偏向矫正训练,有效改善了高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刺激的警觉,从而降低了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焦虑反应。此外,自信心训练、体育锻炼和沙盘游戏等人际互动类活动也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栗艳,葛玲 2016;孙巍,孟杰,2017)。
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黄海量(2017)筛选了78篇社交焦虑团体心理辅导相关论文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减少社交回避行为,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丁楠(2017)认为,团体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有很好的效果,是因为一方面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安全的团体氛围为大学生的自我觉察和改变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团体指导者与团体成员之间、团体成员相互之间建立起温暖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都可以缓大解学生社交焦虑症状并促进以大学生的自我改变;另一方面,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同质性的团体中成员由于有着共同的亲身经历,她们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有力的真实性交流,这种深层次的共鸣,是个体治疗中治疗师难以企及的。
参考文献:
[1]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 研 究[J].心 理 学 探 新,2000,20(1):55~58.
[2]黄海量,吕征,刘志梅,苏娜娜,姜曼,陈欣.国内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效果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486~1488,1492.
[3]李永慧.情境体验式团体活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辅导效果[J/OL].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1):195~199.
[4]李荣刚.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7.
[6]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