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万宾/南宁学院
当前,高校公共关系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对于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亟待改革。实训教学是解决目前公共关系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实现途径,实践证明,开展有效的公共关系实训课程教学能够切实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社会实践水平。
现阶段,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校对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有莫大的关系。目前,高校及相关职业院校对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部分的内容占据很少的比例,有些学校对学生开展公共关系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相关案例展示和分析进行的,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实战的氛围,无法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且在专业设置上,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做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导致公共关系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热门行业公关人才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而一些数量有限的行业公关人才多,岗位竞争压力大,不利于人才顺利就业。学校公共关系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导致学生毕业后市场更适应性降低,很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综合来看,高校和职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亟待改革,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完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
当前,人才市场对于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应用型公关人才方面,无论是国家政府和外交关系还是各行各业的公共关系处理等,都需要能够站在前线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公关人才。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纵深发展,市场对于公共关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目前我国在该专业课程中的教育现状表现出人才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忽视实践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作用,因此,在高校及相关职业院校中开展实训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的不足,平衡学校教育中实践和理论部分的比例,实现人才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提升。开展实训教学模式,也是对高校及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一次促进,助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思路,研究校企合作的教育法模式,让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更具特色,更能实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目标。对于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开展实训教学,能够让他们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部分得到及时的巩固,促进他们岗位适应性的提升,帮助他们在今后从事公共关系相关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提升岗位竞争力。因此,在高校及职业院校中开展公共关系学实训教学于各方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在公共关系学专业设置实训课程的相关院校并不多,一些院校只是刚开始尝试实训课程建设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训课程建设体系,实训课程架构比较单一,更多的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教学中,企业对于学校公共关系学人才的培养明显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导致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只希望实习生能够尽可能多的为企业创造利润和机制,并不注重人才是否具备这样更多能力,也忽视了循序渐渐的带动模式作用。这样缺乏完整体系的实训课程教学并不能实现对于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的时间应用能力提升,实训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目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公共关系专业学生构建实训基地是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但是校企合作办学也有其弊端,且真正能够建立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的院校并不多,这就需要学校积极探索更多的实训教学途径,而构建模拟实验室和模拟实验基地就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但是,构建模拟实训基地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且后期维护和管理成本也比较高,这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是很难实现的,不能构建模拟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训练缺乏渠道,实训教学难以开展,不利于应用型公共关系人才培养。
开展公共关系实训教学,需要教师不仅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还要掌握大量的公共关系学专业知识,要有自己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方法。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任职教师必须具备五年以上的社会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教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要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工程师资格证,这对于教师的任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的公共关系学专业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掌握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知识,而真正拥有丰富社会阅历和企业实践工作能力的教师屈指可数。在公共关系学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教学,必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支撑,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公共关系学专业整体的实训教师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原本只是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师,并不具备实训教学经验和能力,有些实训教师只是企业中的部门领导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缺乏体系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实训课程开展困难,成效甚微。
当前,开设有公共关系学专业的院校要加紧完善公共关系学实训课程建设,在现有的实训课程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课程教学指标,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合作,构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新时期公共关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看,学校可根据合作企业的公共关系人才需求特点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以此作为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方向。
学校要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作用,要注重实训基地的拓展,完善学校模拟实训基地建设,相关教育部门也应针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采取财政补贴政策,为公共关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实现公共关系学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培养更多是专业人才。
本世纪头12年,我国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数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全国重点高校对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有较大的积极性,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公关专业培养了一批时代所需要的公共关系高级专门人才,锻造了一支公共关系学专职教师队伍。在我国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制约公关专业发展专业建设规范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应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师资水平是公共关系实训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院校必须做好公共关系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实训课程师资应聘门槛,提升实训课程整体师资质量。
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公共管理硕士(MPA)师资已实现“3个100%”,即MPA授课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00%,具有境外留学、讲学和访问经历的教师为100%,参与政府咨询项目、具有实践经验者为100%。上海交大MPA制定师资国际化战略,与国外一流大学每年进行师资交流,把握国际MPA教学发展趋势,吸收国外先进MPA教学经验。已选派10余名教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巴尔的摩大学等高校进修、访问,把国际最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成果及时引入国内。海交大还采取“请进来”策略,聘请外籍教师为MPA开设特色课程。如邀请国际知名公关专业人士开设“政府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塑造”课程,邀请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教授为开设“公共管理前沿”课程,吸收国际学术力量发展MPA教育。我国其他院校也可以借鉴上海交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资源,助力公共关系学专业实训课程建设。
中国公关教育面临媒介环境变化、教育对象变化、国际化趋势和产业变化的机遇和挑战,其发展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设置公关专业的各高校应以包容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创造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包容氛围。同时应整合其他学科的力量、借鉴其他学科的发展经验,重视实训课程建设和实训教育模式开展,加强与业界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对于实训课程开展的推进作用,注重实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新时期应用型公关人才。
参考文献:
[1]邢伟.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公共关系”课程建设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7(01):34~36.
[2]李画.基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关系学》实训教学项目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20~23.
[3]黄玉萍.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6):30~33.
[4]赵敏,司孟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一三五六”教学法在《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实践[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01):112~114.
[5]何小华.谈高职公共关系礼仪的实训活动教学——仿真模拟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4):80~81.
[6]李岩,杨卫华.谈“模拟企业公关活动”的实训教学——模拟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运用与功效[J].科技信息,2008(27):20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