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的实践教学研究
——以话剧《我本一无所恋》创作与演出为案

2018-11-15 01:48:35李宇希黑龙江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萧红排练话剧

■李宇希/黑龙江大学

一、文学、戏剧之中的创作与再创作

首先,因为文学作品在创作中可以从头到尾叙述,如果是中长篇的作品的话,几万几十万字非常正常。所以,拿到舞台上,同样交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势必要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那么在再创作中,如何将大篇幅的文字转化压缩成3、4个小时的话剧并平衡其中文学与戏剧之间的逻辑问题和矛盾冲突。戏剧都有前身,但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改编成戏剧。冒昧的说一句,如果有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假使它的开头并没有引人入胜,他还仍有机会在后面情节中让人一睹它的美好。然而戏剧则不然,面对可能对作品陌生的人群,缺乏戏剧冲突是很难成功的。简单来说,戏剧必须要有冲突,它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说人物内心的,并且内心的冲突也尤为重要。再也就是人物的变化,什么变化都好,总归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这样才能出现戏剧反射出的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以《我本一无所恋》为例(后面简称“我本”),剧本的原身是黑龙江大学教授叶君老师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我本一无所恋》,然而就在已经非常熟悉作品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话剧的完美度,几经删改和创作,最后呈现了该有的样子。据我所知,就删改了10遍以上。可见戏剧是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很好地表达文学的形式,但必须进行二度创作。

二、文学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实践教学

在教育领域,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式一直是业内普遍关注的事情。就文学学科方面,学习文学的最主观的方式是接触文学,进而体味文学,从而悟入文学。可是单单是输入的这个过程就漫长而又艰难。尽管,在某种教学程度来说,它又是唯一的。我这里要阐述的实践教学简而概之,就是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进入全新的文学世界,让学生能在那里真听真看真感受。使之成为故事中的人从而改变单一的读故事的方式。拿我本一无所恋为例,如果让我去读当代文学的时候。我首先会选择张爱玲,毕淑敏。可能不会对萧红产生兴趣,更甚至去读它。但当我真正走进他的世界,加入了这次实践教学,我懂了,那个时代下女性地位以及封建社会下的人的选择所带来的痛苦和煎熬。当然,革命时代下,萧红并不只是个所谓的高喊爱情的诗人。她是爱国的,只是说到底她仍是个女人。当然这些感悟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收获,所有实践教学课堂中的80多位同学都成为了萧红的崇拜者,那个感受不是由单一作品得来的,而是理解他为何写?为谁写。八十多位同学来自文学院的不同年级,从人数来说,一个优秀的文坛洛神,一场成功的实践教学能让这些人受益匪浅,已是很成功的事了。这恰恰说明了在现行教育模式下文科学科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再说,再创作的问题,任何戏剧的展示都需要两位人物——编剧和导演。前面已经说过,剧本就已经是文学的再创作了。那剧本成型以后,创作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大家都知道,戏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创作大都有着一定的理想化。那么在排练之中。导演的作用就发挥起来了。他需要将那些有的不现实性和无法实现的东西合理化和生活化。这时在导演与演员的沟通的过程中,演员就会得到先后的对比,从而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当然,演出之前细细的品读一遍作品是必须的。做为一个实践教学的亲历人,演绎一部作品远比通过对读来进入一部作品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而兴趣往往就是支撑你是否要尝试和努力下去的原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新鲜感,因此,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这是因为这可以使文科学生来这非文科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我们才要创新这种模式的教学体系。人的主动和被动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个50人的文学课堂能被调动的比例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实践教学,退一万步讲,一旦参与,难免要被实践支配!

三、细说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话剧《我本一无所恋》

2017年11月7日8日两天,文学院实践教学研究中心项目话剧《我本一无所恋》在黑龙江大学音乐厅进行展演。每场1000张票三日内告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历时半年多的大剧终于登上舞台。于我们自身,就着观众的反响来说,我们成功了!但是当掌声与鲜花献给我们的那一刻,仅仅只有那份荣誉吗?想起那些个日日夜夜的排练和一次次与萧红内心的碰撞。更像是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这才是文学所存在的价值和诉求。也是文学院进行实践教学的希望!话剧就是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形式。那么一台话剧的成型与成功究竟都需要些什么呢?

(1)本身话剧的基本组成人员都是学生,那就一定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并且让他们了解话剧,理解话剧。于是,在基础的语言讲解之后,排练之前,老师安排大家观看了经典话剧《阮玲玉》。为什么选择她呢?因为本身二人属于同一时期,又都是具有当时新思想新文化的社会女性。这样,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可能更加有代入感。再就是选角问题,在剧本中从角色出发选择适合角色本身的学生加入,之后对演员进行解放天性训练,毕竟都不是科班出身,纯如白纸,一定要有所解放。之后阐述剧本进行实地排练,从而使学生更加领会剧本意义和呈现的演出效果。选取最佳角色,完美的吸取各个角色特点同时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适应环境,这对于一些首度涉猎表演的文科生来说其实还是很困难的,毕竟要区分当时与现代和现实的不同,并且把自身抽离出来,融入角色的灵魂。拿我们导演的话来说,没学过才更真实。

(2)既然要演,就必须在进行的过程中掌握台词功底和演绎技巧,使场次幕间顺利流畅。因为话剧与电视剧不同,没有NG,只能YESAND!所以学生从心里对电视剧和话剧的区别就特别重要。演员的状态,以及台词和身体表达,如何更好的融入角色,展现舞台张力,都是困难。有些演员存在身体精神不够松弛,无法进入场景,过程中衔接卡顿,情感上表现偏差,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很多学生在演戏方面是是新人,没有话剧经验,所以才会出现暂时性的错误。通过反复排练和渗透文学之后,使演员们达到一个疲劳期,那么在这个时候,或许起码在最基础的问题上,学生们已经不会再犯低级错误了,这时话剧才基本成型。

(3)当然,一台话剧,只有演员导演编剧也是万万不可的,好的戏剧的呈现。靠再好的表演技巧,台词功底以及出神入化的编排都不可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戏剧原本就是让人看让人听和享受的。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还会培养一些灯光,道具,音效,妆发等技术性人物。这也是实践教学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像过河需要桥。好的文学作品的戏剧展示,幕后人员必不可少。甚至与演员之间两者对比无法分清主次。所以好的幕后团队也是支撑戏剧的核心力量。

四、结语

本项目以原创话剧《我本一无所恋》的排练和演出为个案,研究文学学科尤其是戏剧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及其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文科教学手段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意义。促进文学教学多样化,让文学教育突破理论讲授的限制,在体验中激发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猜你喜欢
萧红排练话剧
话剧《坦先生》
剧作家(2022年6期)2022-12-05 08:00:30
舞动未来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青海湖(2020年6期)2020-09-07 08:08:22
话剧《二月》海报
艺术评论(2019年12期)2019-01-25 06:59:42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5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5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7:25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