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心学审美理念与现代哲学审美理念的共同点及综合材料设计影响

2018-11-15 01:48:35周思博宁夏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学材料

■周思博/宁夏大学

一、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艺术的影响

首先从心学的背景来看,我们所了解一下明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我国明代是一个及其辉煌的年代,期间政治的废宰相到,在明朝,中国也曾出现过一个的权力制衡的运作体制,主体是太后、内阁、司礼太监,它就是“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特点。这运作体制的所有者互相配合、制约,使得明王朝乘风破浪,繁荣发展,使大明朝有条不紊,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修编了文化的海洋永乐大典,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人性的解放,最后为什么并没有像西方国家的民主,这可能又是另一个历史或者是政治的原因了。也许这只是现代人们一厢情愿的乌托邦而已,总之明代的经济很发达,或许是白银缺少导致经济短缺的问题,或者是开放的个人价值观,或许等等原因组织起来的大网使明代无法维持它庞大的帝国需求。

二、明代心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白沙心学作为明代初期的产物,发展到中期的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最后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泰州心学,以及文人派的客观现实下的避世,主观思想上的放飞自我,狂纵来看。三者的共同特征在于明代社会政治,道德导致生活上的高压,并在这高压之下所产生的“自得之学”。同时这种高压也传承了下来,也就是所谓的仕途之路,自古以来有竞争就有残酷,在陈白沙因科举的不如意,宣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豪情宣誓。王阳明对格物的困惑同时在官场仕途中长时间的流放中最终领悟得出狂念的“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精神,开辟了“古今人人真面目”的致良知心学的说法。到了晚明,阳明心学的继承者王良将心斋化成明觉,针对当时以良知为代表的文人文化冷漠的看待社会底层人民生存需求和人伦道德对自然明觉的束缚,这同时在也是一次否定的思潮,这一变化,正如罗汝芳所说“工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工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汤显祖牡丹亭中人鬼的情节也表现的颇为明显。在明代心学的整个传承进化过程中,现实环境的压抑和作为作者的迫切的需要表达成为心学得以形成的土壤,而在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士大夫的不断探索且自我表达的诉求,是明代心学的共同特征,也是与后现代主义对审美新的解读的特征。从早期心学到泰州学派,明代心学的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分裂出了两个方向。从客观上看,科举制的继承与发展、朱子学和心斋等心学的产生,代表着明代社会的主流思潮,社会群体的形成,也是心学长时间发展形成的思想果实。从主观这一层面上看,心学大师和各路文人在各自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时,不但呈现出社会中的共同的特点,而且也含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白沙因科举失败而得溪涯海曲,阳明因追求于人人述程朱理学不成反而发现了心学,心斋也是求天理良知而不得却得而于明觉。在不同阶段的心学发展过程中,现实社会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与主体精神的“自得”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明代心学思潮演进的爆发点。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中期阳明心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当时社会思潮背后的社会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心学抛开宋代理学客观的“情”和“理”的束缚,强调“自然”与主观的统一,引发的文艺思潮解放了文人求而不得的苦恼,以天真古朴的审美趣味、狂放的文艺创作等求得精神上的解放。构造的框架更是给文人留下了丰富探索的空间。“明中期的禅学,心学,道学之风,它重新打开了心灵与情感的闸门,奋力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思潮。在红尘中几进几出的士大夫,似乎找到了禁锢的内心世界的钥匙,又回到了花花绿绿的世界中,大胆地追求享受着尘世、享受着原来不敢追求的乐趣情欲,甚至享受着做梦时的一切“掀起了一股狂放恣肆思想”。李赞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每于诗外品,悟得句中禅。”在戏曲上,徐渭的“顿悟”。“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未可言传”。汤显祖的三梦中的“至情论”。因此,理清心学发展的脉络,对于深刻理解审美理念,社会背景,主观精神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明阳心学三变

在今天的哲学理论中也有很多哲学家把目光放在了语句语法的研究中总结背后的哲学远离,有人抨击也有人追捧。心学的发起者王阳明少年时受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才智以及当时社会的背景认为要想成为圣贤读书是首要的,当时社会上对于文人来说“登第”唯一的出路,阳明心学的背景还是建立在对朱子学的研习上的,同时也是统治者维护思想统治的工具。王阳明在从师娄谅的那段是时间里,在《年谱》中: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看竹并没有看出“理”,同时加上两次科举不中的打击,王阳明变放弃了辞章之学。此为心学第一变。

第二变是阳明先生对佛祖老二氏的学习之路。在佛老二式中寻求解脱和答案,也是问心的开始。可是有很多人命里是离不开红尘的。所以他说:“心即性,性即理”,心含纳一切,主宰一切:“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这个可以看出,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本质上不同的认识,容得下佛的修心,更容得下了人的贪嗔恨。他认为: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伦理,寂灭虚无以为常。”“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格物不能格心,有相无心,相由心灭,不能像朱子学说那样过份强调的物作用。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这里也论证l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既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这里对于概念与认识的区分做了解释,概念是先有物再有概念,而没有物概念就不存在了么?这与尼采对于概念与认知的命题极为相似。

第三变阳明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正德三年三十七岁时的事,因为当时他在贵州龙场,故而史称“龙场悟道”。佐藤一斋说,阳明由此始悟圣人之道。简言之,“龙场悟道”无非是对“心即理”说的体悟。这第三变也是时间最长,被发配时间最久的一次。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二)明代心学艺术方面的主旨

1、狂

徐渭的墨葡萄图中:大写意的挥洒自如,在笔墨间恣肆。其生活中的求死不能等癫狂的举措也造就了他鲜明的时代性格。唐伯虎的狂放的仕途遭到打击之后的诗画。都有着狂放的性格。水浒传的落草为寇,不单是发愤之作也是发狂之所作,又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人鬼纵欲后的阴阳等待。对道德社会疯狂的冲击,也是铸造经典的原因之一。从知行合一的理念发展到艺术中最璀璨的无疑是泰州学派,但是有很多学者说他们太过激进了,我对这个说法不是很理解。什么时候规定的做学问不得有情绪。高高在上的清心寡欲背后的欲望又是什么。强调心与行的关系。摆脱做作,强调自我表达的体现。这又与明曲的“狂”审美特征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有趣的故事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乐也不是制度下虚伪的框架里笑,而狂不仅是作者的狂,更是释放内心枷锁的钥匙。

2、愤

“愤”是审美主体创作最佳状态到来之际的最真实的反映,也是创作出最真实作品的必要条件,这是李贽提出的“不愤则不作”的主张。十九世纪的尼采这同样重视“愤”的状态。“愤”带来的创作的体验和创作力量等都有着真诚动人的一面。尼采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家都招来半是疑虑,半是嘲讽的目光,这并非因为人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发觉哲学家们多么无辜-他们不够正直。在刚要触及及真诚问题的时候,便全体立即发出颇见美德的喧哗。他们全部在装模做样,好像他们是经过某种冷静,纯粹,神一般无忧无虑的辩证法揭示和达到自己的观点(这区别去于任何级别的神秘主义者,神秘主义者更诚实,更蠢。他们讨论的“灵感”。归根结底却是,某条事先拟定的命题,某个念头,某次“灵光乍现”,大多数时候是某个被抽象的拟定和筛选出来的心愿,被他们用事后找到的根据加以辩解:-他们全是不肯被叫作辩护人的辩护人,而且大多是甚至是在为自己的成见(他们将之施洗赐名为真理)狡辩-这远离那种良心的勇敢的好趣味差的相当远,勇敢也会让人知道这一点,要么为了警告某个敌人或者朋友,要么出于得以,借以自嘲。”这句话让我们抛开表达的含义来看,是否会觉得和泰州学派的情绪的传达有一些相似。真诚闪烁,让人心动。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

三、心学中与现代哲学的相似之处

在徐渭看来,“真我”是宇宙间存在的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他无处不在又至关重要。而这个真我在一定程度上又近似与叔本华的精神世界观,真我是作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客体,就类似与节奏之上的律动,贯穿个体又无处不在。作为审美主体的“真我”,审美过程中,观者被带到艺术家设定的环境进行审美体验,体验自然,体验自身。因此审美评价也就有了各自的特点。所以徐渭的“以真为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出“重真”和强调“个性”。《赠成翁序》表达徐渭对于“真”的看法:“今天下事鲜不伪者,而文为甚。夫真者,伪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而哲学的求真也一直是求真理的过程,但是在这个求真理过程有谁有敢说一定是真,观读者信以为真是真,经历者经历是真,验证真理者也是真,强调个性这只是这其中真的一个方面作为主体而已吧,就像人们把决定归为归位意志,例如:减肥成功归结到意志的胜利,只是自己运动的意志,克服了吃的意志。是一个自己的意志压倒了另一个意志的过程,自己的到满足。而意志又分为感觉,思考,和情绪。被称为“自由意志”的东西从本质上说就是找着眼与必须服从的一方的优越情绪:我是自由的,“他必须服从”。这个意愿便附着一整串谬论推论和由此的对于该意愿本身的虚假价值评估。

袁宏道把对“真”的强调落实到性灵上,认为真性灵是作文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而叔本华则是把真归结为一种生命意志,而有些人体会不到,而生命意志强的人可以体会的到。从审美的角度说,个性的真才是最有审美价值的,所以他解释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同样叔本华嘲讽说康德对于概念的认知在艺术上毫无意义,只按照教科书上的技巧去画画,毫无生命力。强调对生命力的感受才是好的绘画,而徐渭倡导的“真”作为审美标准中说:“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亦然,陈、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是否也传达这一些相似之处。或许是中外语法的规则或叫法产生不同的叫法,但背后的意义有可能极为相似。

“物真则贵”是一种认识与认知的观念,从审美角度看,袁宏道把作者体验认识的真实性进行传达是最有审美价值的,也是审美上的突破。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与物联系起来的方式是感应,也就是概念的产生,也就是要建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回应,同时主体客体更为主导,主体的“感”与客体的“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概念的整体。这与袁宏道的审美看似相近,却不尽相同,袁宏道是以认知审美结果为出发点的审美认识,而明阳心学则是更注重认知的过程体验审美的过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王阳明的“天人合一”思想站在一个与朱子对立的高度上,将人生概念和审美认识也就是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这种状态说在艺术传达中体现为故事性、顿悟式的特征的审美体验。以至于紫钗记中完全由梦编制的故事情景的产生,这种体悟方式是一种关注人的心理活动和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所以李贽在《读律肤说》中说: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四、当今审美趋向的适应与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架上绘画观念即可以说受到了冲击也可以说被束缚的越来越严重。科技的分科,哲学的分类越来月明显,而作为传达理念的传统绘画己经无法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诉求的传达和精神指向。随着新哲学新思考的不断地发展,艺术家们将材料作为一种新媒介,打破了绘画表现的局限性。削弱的不值是原有绘画材料一一颜料的主导地位,更是为了传达的情感真实性与诉求的趣味性,狂放性等。从而将材料的视觉地位拿到为绘画中。通过材料的表达,给观者一个显而易见的关注点,对事物的人是与材料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绘画作为传达精神表现更质朴等要素,引领观者的在画中思考的同时更紧跟着观察现实世界。综合材料教学的尝试,为生活中的灵感挖掘于发现拓宽提供了新的表达思路。

确立综合材料的表现主题,则是综合村料表现的首要任务,从形式上看在于形态表现的方向性直接性,从而选择相应的材料。同时在内容方面,也需要有音乐的生命性,也就是绘画的律动。只有将材料与观念的连接有机的结合,使材料与表现形态达到相互映衬、像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样的境界,才能给人真实难忘的审美感受,就如袁宏道所说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要给婉转留下余地。若要把握主题,不但要引导学生对当下的一切问题、现象并建立概念的确立。例如:环保问题、社会问题、自身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在关注问题时牢记自身的认知,因人而异,要进行缜密的思考,追求体验自身的感受。作品在表达上既要平铺直叙,也要含蓄、深刻而丰富,情感所致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直接表达来的更让人感动呢,与观者达成共识先要与自己达成共识,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今年来综合材料深受艺术家青睐,也引起了收藏家的极大兴趣。在最近的一次佳士得的拍卖中赵无极的《29.01.64》的抽象综合材料作品以估价85000000港币-125000000港币进行拍卖,同时也是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之最的价格,同时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收藏家和购买传统及古典艺术品的藏家们,都被综合材料的艺术品所吸引。对艺术家来说,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就连现成材料都可以拿来用。这一类的作品大都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生锈的铁钉、玻璃的拼接,一些元素的结晶体等,是以一种新的当代视角去看待和认识现代生活中背后的认识。新型时代下陈设品,日用品等日益丰富,无疑为综合材料的展示和推广提供可更大更有趣的舞台。现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该跟着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样丰富起来。随着城市生活的紧缩,在当今社会同样也存在这现实世界的压抑渴望表达。同时洗涤与进化的早已不再是委婉的传统艺术唯一的诉求,社会的直接性趣味性狂放性带给人们的诉求一直没有变过。而综合材料的艺术品由于在其创作过程的趣味性,不可重复性,真实性等,因此每一件作品形式上都是唯一的,内容上却可能因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引起对于解读的偏差。但这并不是它唯一存在价值的一个方面,其作品的隐性语言即作者真诚的态度,已经认知的表达,永远在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从而也保证了其价值。同时又是那么符合主客观的真和个性的抒发,其古朴和设计的方向融合并产生新的碰撞。也是我们这个年代新的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祖秀霞,吴忠正.综合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09):139.

[2]黄艳.综合材料艺术初露峥嵘当代艺术投资看点之一[J].艺术市场,2006(07):100~101.

[3]马晓虹.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孙继鲁.王阳明心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心学材料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4:12:57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