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淼 范泠荷 李斌娟/河北传媒学院
2017中央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关于文化扶贫工作做方案,明确指出“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冀东地区片是占据区国土总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地处燕赵腹地,区位优势突出。片区紧邻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中心天津。该地区拥有良好的地域优势,中央扶持力度大,政策帮扶显著,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与企业投资共创文创产业的新生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会促进地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发展、双繁荣。以文化领跑经济,集聚地域人才优势,走出一条绿色、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近两年来,冀东地区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加大了工作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比上年上涨仅亿元。冀东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是同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冀东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在萌生阶段,差距还比较明显,文化创意企业的运营规模,文化创意企业市场占有量,以及成交金额等方面面临着一些困境。
冀东地区深处京津冀经济圈包围腹地,拥有大量的优秀学府,但对于运营文化创意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是稍显逊色。本地区文化创意资源优厚,但因为复合型人才的短缺,脱离了专业型人才的保驾护航很难实现文化创意资源对接文化经济产值的转化。同时老区人民以依赖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思想僵化,需要专业的文创产业运营团队的支持,才能顺利的将本地区文化资源在有计划、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有保护的开发。
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无论从政策上到投入上远不及于本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很多时候在层层审批制度的约束下很多文创资源被浪费,逐渐形成一种资源难以整合,开发没有计划的局面。
河北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于2017年河北非物质遗产累计申报近万,审批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千项,内容横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手工艺等十几项。这些非遗在之前散落于河北民间各地,传承人们依靠此技艺难维持生存,令人叹息的是后多具有千年文化的技艺因断层已经悄然流逝。在新千年节点上,国家和地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了全面且规范化的保护政策,使这些传承人们看到了希望,通过有组织的申请,调研,审批将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每逢初一十五的正定庙会,吴桥杂技等聚会式表演使年轻一代认识并关注到家门口的文化形式中来。这些非遗的申报与传承很好的保护了燕赵地区累积千年的文化硕果,也为冀东地区的文创产业提供了源源发展资源。冀东地区文创产业应抓住地区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在保护非遗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型开发与利用,运用当今自媒体与融媒体的技术手段将文艺文化进行介绍并推广,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本地特有的第三产业优势,组织以旅游、度假等形式为主的线上活动。将传承人推向大众眼前,在获得关注度的前提下仍需要前瞻性的考虑传承问题,将单线传承发展为线上、线下紧紧咬合的第三产业文化链条。
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扩大,将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集约化、专业化。依托企业园区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团队。将创意策划、非遗传承人、经营管理者聚拢在一起,为园区的持续性发展与创新提供后续动力。同时需要培育本地域的新品牌,不走同质化模仿的老路子,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正确的品牌。
冀东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己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力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结合地域特有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保护性的持久的开发与利用。以规范化产业基地带动文化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用文化繁荣来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和人才,做到三位一体,从而促进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优势互补,走出冀东地区一条顶天立地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