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2018-11-15 02:18韩竹林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战国策孟尝君郑国

■韩竹林/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劝谏是一种古老的参谋方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在如今的工作活动中,我们把下级人员对上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称之为进谏。但要想让领导采纳自己的建议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体现出了语言艺术在劝谏中的重要性。《战国策》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言论的一部著名史书,其中有许多谋士向君主成功劝谏的事例。他们丰富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在当今社会依然行之有效。鉴于此,学习并研究《战国策》中古人高超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对今后语言的使用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一)察言观色,循循善诱

战国时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假若谋士的谏言不恰当,不仅会破坏与君王的关系,而且还会导致国家衰亡。这就需要谏士们察言观色,避其锋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赢得对方的信任,使对方欣然接受劝谏。

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面对怒气冲冲、大发雷霆的赵太后,触龙当务之急是要确保她冷静下来,给自己以劝说的机会。触龙见太后很容易,但如何让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却很难。倘若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便会被拒之门外。因此,触龙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同她谈论养生之道,借此缓和气氛。当看到太后的怒气平息后,他接着恳请太后同意给自己的幼子舒棋在宫中谋一份差事,提前为儿子的未来做好打算,这个话题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太后的距离,也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触龙借此时机,用激将法指责太后疼爱燕后胜于长安君,并且赞美太后为燕后所做的事可谓是深谋远虑,爱得深切,从而来反衬她对长安君的爱太过浅薄。他并不是直接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反过来说她爱的还不够。他劝赵太后应该为长安君考虑得长远一些,以免地位尊贵而毫无功劳,俸禄优厚却没有付出。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只靠父母、权力以及大量的财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得是他自己本身。最终使赵太后醒悟,立即同意把长安君作为人质送往赵国。

触龙在对赵太后进行劝谏时,虽然没有提到让长安君作为人质,但又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人质这个话题。他一步一步走近太后的内心,一步一步接近问题的关键,最后使赵太后明白自己对长安君的爱是只顾眼前的安逸,而没有为他做长远的打算。触龙为赵太后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的精彩奥妙,再加上说辞温情,使太后最终把这件事全权交于触龙安排。

(二)引用论证,环环相扣

战国时期,有些君王德行浅薄,荒淫无度,整天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理国家政事。面对这些昏庸残暴的君主,谏士在劝谏时一般都不直接进行劝说,而是采用论证的手段,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它事物为喻,逐渐达到自己劝谏的目的。但要想达到劝谏的目的,谋士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化理于形,用强有力且震撼的语言来进行委婉地劝谏。

如《庄辛说楚襄王》一文,庄辛首先指出楚襄王日日骄奢淫逸,与美女、美酒为伴,整天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长此以往会很危险。但楚襄王却不以为然,认为他是危言耸听。果然不出五个月,正如庄辛所说的那样,楚国战败,楚襄王流亡藏在城阳,然后赶紧派人请来庄辛,向他求助。庄辛先安慰楚襄王说:“现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不算晚。”用此来稳定住楚襄王的心情使他冷静下来,然后又以蜻蜓、黄雀、黄皓为例,说明它们无忧无虑,与人无争,满以为没有祸患,不曾想却难逃死亡的命运。身为一国之君,以为只要自己不引起祸端,就会相安无事,却也难逃和蔡圣侯一样的命运。庄辛按照“蜻蜓—黄雀—黄皓—蔡圣侯—楚襄王”这个思路,以事物之间的联系劝说楚襄王,最终使楚襄王醒悟,倘若他再不把国家之事放在心上就难以逃脱被人宰割的厄运。楚襄王立即封庄辛为阳陵君,然后听从他的建议进行改正,不久便收复了失地,避免了灭亡的命运。

庄辛的论辩气势磅礴,立意高远。他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谈起,一步一步牵引着楚襄王的思维,然后一环一环地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最深刻的道理,最后同楚襄王联系起来,令楚襄王明白其中的道理,立即接受了庄辛的建议并进行改正。庄辛借“蜻蜓、黄雀、黄皓”来比喻,语言丰富但又浅显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三)欲擒故纵,循序渐进

战国时代,说客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或挑拨离间,或熄灭战争之火。他们往往不与对方直接进行辩论,而是以退为进,仔细揣摩对方的心理,言语中采用迂回委婉的方式。有时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实,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的让君王以轻松的心态接受自己的劝谏,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秦国、晋国起兵围攻了郑国,形势紧迫,眼看战争一触即发。烛之武为了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独自一人去见秦伯。首先烛之武先稳住对方的情绪,采取迂回的语言的技巧,消除对方的戒备。然后再开门见山地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利弊,使秦王明白“亡郑”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秦国,而是虎视眈眈的晋国。随后分析“舍郑”对秦国十分有利,郑国能够为秦国的使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和资金。利害得失清晰明了,秦伯自然动心。之后又利用秦晋的矛盾,进一步为秦国分析,指出如今晋国虽然已经实力雄厚,但晋王却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今后必然会侵犯秦国,秦王不得不对此存有戒心。最后秦王终于明白晋国才是大敌,便改变主意,从郑国退兵,使郑国免于一次战争。

烛之武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为秦伯分析,面对大国的君主,他不卑不亢,从容淡定。在他不骄不躁的劝谏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自始至终以秦国的利益为主,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秦伯的心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同时烛之武奉命前来就是为了说服秦王,完全是出于郑国的利益,但他却对此只字未提,反而处处替秦国说话,句句打动秦王,最终使秦国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四)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战国时代,为了劝说君王,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劝谏。有时面对荒于政事只知饮酒作乐的君王,仅靠婉言劝导和启发显然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这就要求谏士们在劝谏的时候,语言要理直气壮,抓住事物本质,直指对方的要害,使之深刻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才能使对方醒悟。

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冯谖三次提出自己在生活方面的要求,孟尝君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以此他认为孟尝君是个可以辅佐的人。然后冯谖私自决定为孟尝君买“义”,处事果敢迅速。因为冯谖明白,立国之本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民心无则国无,民心才是国家的关键,但孟尝君却没有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面对孟尝君不屑的态度,冯谖反驳说:“如今,您位高权重,家中美女如云、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前来辅佐您的人也都是能人义士。在我看来,您什么也不缺,但唯独缺少了百姓的支持。”也就是说一个统治者即使获得再多的财富,倘若没有民心,便没有了支撑,终将一无所有。这时孟尝君才明白冯谖的政治远见,认为他确实是个能士。假使冯谖与孟尝君商量之后再去做这件事,孟尝君未必会同意,所以冯谖自作主张,这才保护孟尝君之后没遭受一丝半点祸殃。并且在面对孟尝君的指责时,他言辞犀利,直指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冯谖处理事情深谋远虑,有胆有识,敢做敢为。在为孟尝君买“义”之后,面对孟尝君的询问,他义正言辞,一针见血,指出民心才是关键,最终使孟尝君明白他的深谋远虑。如果冯谖只是一味地好言相劝,孟尝君自然不会采纳他的建议。所以有时候在劝谏时不要怯懦不敢言语,要把握话语的主动权,用犀利的语言使对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对当今工作者劝谏语言的启示

(一)表达婉转,态度谦虚

作为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劝谏时应做到态度谦虚,语言表达婉转,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使领导难堪。要想达到良好的劝谏效果,其一,要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切忌采用直言相谏的方法,与领导发生正面冲突。若因此激怒领导,既不利于工作,也会损害与领导之间的感情,反而达不到自己劝谏的目的。这就要求劝谏者一定要机智灵活,让听劝者能明白自己所论述的道理,进入到自己的思路当中。在循循善诱中,使领导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建议。其二,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显示出对领导的尊重,切不可态度强硬,采用批评的语气,使领导动怒。倘若惹怒领导,即使提的建议再好,也会适得其反。

(二)由浅入深,说明道理

在劝谏中,用简单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直接点出问题的所在,而是采用比喻的方式,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往往更生动形象,易于让领导接受。因为有时直言相谏会显得不尊重领导,甚至会伤害领导的自尊心,所以一般不建议采纳。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委婉地表达出想要劝说的内容,让领导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听取意见,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样既不伤害领导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劝谏的目的。因此,善于运用比喻,由浅入深委婉地说明道理更容易引起领导的注意,并且给领导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扣人心弦,拉近关系

纵观历史上古人劝谏成功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劝谏时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首先,在劝说领导时,要学会运用鼓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是劝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劝说过程中,应适当地运用鼓励、赞赏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领导的关系,而且可以为之后的劝谏作好铺垫。其次,可以采用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扣人心弦。最后,在向领导提建议时不能提出确定的意见,要提供选择性的方案,所以语言要多采用选择句和条件句,切忌使用陈述句和反问句,要让领导拥有主动权。只有这样,领导才更乐于接受劝谏。

三、结语

战国时代的帷幕已经落下,但历史价值却不会因此而泯灭。《战国策》不仅客观地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详细地记录了当时谋士成功劝谏语言的艺术以及高超的劝谏技巧,对当代工作者在劝谏工作上有很大的启发。这就要求当今工作者平时要多学习劝谏的语言艺术,在恰当的时机用感情真挚的语言委婉地向领导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从而拉近与领导的关系,达到劝谏的效果。

猜你喜欢
战国策孟尝君郑国
高枕无忧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
砚有浓涛,贯在破理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冯谖拿钱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