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和执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的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此外,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通过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应用微课,能够有效的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微课在中职数学授课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关于上述问题的看法,在这里与各位进行分享,希望能够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微课;中职数学;应用
所谓微课,就是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通过向学生们展示PPT或者视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微课的特点就是“微”,顾名思义就是微课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15分钟,此外,在使用微课的时候,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 微课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中职老师在运用微课给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基于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另外,中职老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微课,对一些愿意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之中,老师一直充当着教学环节的主体,基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滔滔不绝的宣讲,学生们在下面听得浑浑噩噩,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但是通过运用微课,就能够让以上的情况迎刃而解,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能够满足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微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全情投入。比如老师可以制作出关于不等式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以及集合的概念等,通过多样化的素材课堂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型需求,从而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
(二) 微课程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
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听课,能够让学生们进行反复学习,最终把所讲的知识点完全吸收。根据调查研究,在目前的中职学生群体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擁有一部专属于自己的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可以在下课的时候把老师所运用的微课视频拷贝下来,以至于能够在课下的时候随时进行观看,并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二、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智能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四处盛行,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如今的阶段,不少中职院校已经全面的覆盖了网络,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上,供学生们随时随地的进行下载,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 微课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视频演示教学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一方面微课能够让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轻松,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的更加快乐,并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老师在给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视频演示教学模式,第一,老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以前要确定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通过给学生们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们从掌握基础知识入手,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二,老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由于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时间通常都非常短,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老师要把书本上所写的概念和自身对概念的理解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让学生们能够对知识的感悟更加深刻,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制作FLASH教学软件的方式,模拟海上日出的情境,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圆的相切、圆的相交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最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有效性。
(二) 微课中职数学教学中复习指导
学生们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样也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中职学生们在面临考试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复习策略出现错误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知识点分辨不清,不知道具体的解题思路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运用微课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数学的复习工作,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有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完全的投入到这个阶段的复习。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老师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抛弃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转而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们学习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焦大伟,黄苏燕.微课在中职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45-146.
[2]林巍.任务驱动为主导微课呈现为辅助——“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24-125.
作者简介:
霍维芝,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