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娟,姚晓波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孤独症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之一,起病于婴幼儿期,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1]。患儿常表现为语言和交流障碍,2~3岁仍不会讲话是就诊的主要原因[2-3]。睡眠问题是目前孤独症患儿父母及临床医生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睡眠障碍会加重孤独症患儿的异常行为,而孤独症患儿的异常行为又会加重睡眠障碍[4]。与无睡眠障碍的患儿相比,伴睡眠障碍的孤独症患儿可能存在智能障碍、社会交往和情绪问题、兴趣范围狭窄、对正常儿童热衷的游戏和玩具不感兴趣等症状[5-6]。另外,伴睡眠障碍的孤独症患儿常要求日常生活程序一成不变,如外出时保持相同的出行路线、吃饭时间固定、总是使用相同的被子等。若以上行为模式未被满足,患儿会表现出极度不悦和焦虑[7-9],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有必要重视和积极干预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障碍。本研究拟调查孤独症儿童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
以2016年6月-2018年2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孤独症儿童为患者组。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10];②由两名主治以上职称儿童精神科医师共同确诊;③性别不限,年龄5~12岁;④父母陪同就诊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儿童生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癫痫、脑瘫等严重躯体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共80例。同期选取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名为对照组。两组儿童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 影响因素调查表
采用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可能影响儿童睡眠的因素。该调查表包含母亲、父亲和儿童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①母孕期有无患病服药史、母亲年龄(母孕时)、母亲性格、分娩方式;②父亲有无吸烟史、父亲年龄(母孕时)、父亲性格、父母关系;③儿童3岁内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家族精神病史、产伤史及出生体质量。预实验显示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儿童睡眠质量问卷
采用儿童睡眠质量问卷评定儿童的睡眠质量,该问卷由儿童父母填写。问卷条目包括入睡困难(上床后入睡时间≥30 min)、入睡前烦躁不安、入睡前需拍抱或摇晃、睡眠不安(包括易醒,每夜睡眠中转醒≥2次;易醒,醒后半小时内可继续入睡;易醒,醒后哭闹,半小时不能入睡)、间断睡眠(半夜醒后自己玩耍,超过半小时不能入睡)、梦呓、梦游、梦魇、夜惊、打鼾、夜间尿床、睡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出汗及夜间磨牙。患儿出现以上条目中的任何一项,认为存在睡眠问题。预实验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于患儿入组当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在心理测评室对所有患儿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并收集影响因素相关资料,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填写耗时约20 min。
患者组男孩64例,女孩16例;年龄5.4~12.6岁,平均(8.1±2.3)岁。对照组男孩55名,女孩25名;年龄5.1~12.4岁,平均(8.3±2.4)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患者组入睡困难、入睡前烦躁不安、入睡前需拍抱或摇晃、睡眠不安、间断睡眠、梦呓、夜惊、打鼾、夜间尿床、睡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夜间磨牙的儿童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梦靥、梦游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n(%)]
续表1:
梦魇3(3.75)1(1.25)-0.613夜惊9(11.25)2(2.50)4.7830.028打鼾9(11.25)2(2.50)4.7830.028夜间尿床15(18.75)5(6.25)5.7140.017睡眠呼吸暂停10(12.50)3(3.75)4.1020.043张口呼吸20(25.00)8(10.00)6.2340.012睡眠出汗18(22.50)9(11.25)3.6090.057夜间磨牙17(21.25)6(7.50)6.1440.013
两组儿童父母之间关系、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史、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家族精神病史及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2。
表2 两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比较[n(%)]
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睡眠问题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4.57,P<0.05);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史、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及家族精神病史是孤独症患儿发生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表3 患者组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近年来,孤独症患者数量呈增长趋势,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达3%~4%[11]。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其与遗传、围生期(如产伤和宫内窒息)、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12-13]。孤独症儿童不仅存在语言与交流障碍、智能发育障碍,还会出现各种睡眠问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0%~80%[10,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组儿童出现入睡困难、入睡前烦躁不安、入睡前需拍抱或摇晃、睡眠不安、间断睡眠、梦呓、夜惊、打鼾、夜间尿床、睡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夜间磨牙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与既往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5]。提示孤独症患儿的睡眠质量较正常儿童差, 可能与孤独症患儿的性格特征及发育有关。两组儿童发生梦靥、梦游及睡眠出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16-17],可能由于患儿的主要就诊原因是2~3岁仍不能开口讲话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家长可能会疏忽对梦游、梦靥等表现的观察;且部分家长对梦游及梦靥的理解欠准确,可能将梦游及梦靥与其他临床表现混淆。
既往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在母孕期、围生期及新生儿期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一般儿童,且与生育时母亲年龄、孕期母亲服药史和感染史、早产及产伤等因素密切相关[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组父母之间关系正常比例低于对照组,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史、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及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史、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及家族精神病史是孤独症患儿出现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提示胎儿期和婴儿期可能是影响孤独症患儿睡眠质量的两个重要阶段。
综上所述,孤独症儿童存在较多睡眠问题,其睡眠问题与母亲孕期患病服药史、新生儿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史及家族精神病史有关。可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及必要的预见性干预。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样本年龄仅限于2~12岁孤独症儿童,不能将此研究结果推广到13岁以上孤独症人群中;另外,本研究未结合被试的智力水平、共病等情况进行分析,今后还需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