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体系。由于缺乏政策支撑,致使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力度不足,使得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机制、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与国家大型骨干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缺乏“地气”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满足企业需求。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重技术的特点,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并缺乏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的职业教育形式。就其运行机制、教学定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同频共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出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2008年部分本科院校开始试点招收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同时教育部遴选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2013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启动,天津中德应用科技大学由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山东省教委本着“分批实施 稳步推进”的原则,扩大了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相继开展了“3+4”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并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列为分段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作为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所培养人才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并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并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使命。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作为排头兵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构建出产教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校企间合作办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破。其教育机制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职业技能人才复合型发展,营造出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应用性本科教育完整的链条。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学模式主要以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模式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操作技能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落后于高等学校招生次序,所录取的学生距本科院校学生标准存有差距,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形成了不能充分与实际接轨的痼疾。造成了与区域经济契合度不够,办学特色不明显;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实训设施与实训条件滞后,不能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并轨;专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低于国家标准的5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更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30%,诸多因素直接形成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培养发展的障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自然,职业人员的岗位要求、工作标准与职业人员专业能力、文化层次的矛盾尽显。专业学位、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发展举措,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虽然,人们对高职教育、普通本科继续教育的选择与生产一线所需存有偏见,但是,职业、岗位、人生的和谐与美好发展,势必将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演化为职业技术技能人员的首选。
高职教育与高等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离的两大体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出继承性、发展性、开放性的时代特点,也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升级换代等提供了职业技术人才支撑。
所谓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由本科院校与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试点办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科)专业目录》与2016年专业教学标准,高职院校将关于类别划分、职业面向、核心课程等内容延续使用,并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开发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发展的课程进展框架(如表1)。而高职业院校所谓的专业培养教育机制,其“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注重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有别于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的“理实结合、知行合一”,难以培养真正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或者“通才”。
表1
在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高职院校以发展、创新作为更新教育模式的方向,完成了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教学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并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内容纳入课程内容。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与偏颇认识,课程建设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专业教师对专业理论、行业标准内涵不能深刻领悟,综合性实践教学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常圄于相关知识书籍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妨碍了“双师型”教师向应用性本课教师的转型。可借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带职锻炼、科技研发等时机,提升宏观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本课教师的内涵式发展。
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高技能人才的词条定义是指在生产、运输等领域岗位一线的职业技术技能人员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作为生产、运输等领域岗位一线的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执着、敬业、精益求精与实践能力是该团队人员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职业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高职院校通过创新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实习操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然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薄弱,校内实训设备受到质疑,其真实性、适用性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虽然,通过校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轨的难题,实现了“产教研”的突破,但高职院校名义上的实训教学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亟待聘请企业行家里手走上实训教学的讲台,亟待将信息化、数据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现代校园,亟待与现代高科技同频共振,亟待将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就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同时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综合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培养与可持续性发展调研情况(如表2),结合研究现代职业教育机制改革相关文件、政策,通过调研论证提出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破题建议:
表2
依靠政府的政策鼎力支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高职院校、企业与本科院校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发展”的原则,“校—企—校”通力配合,构建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和素质课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校—校”上下贯通、“校—企”左右配合,特色办学、互补办学、校企办学、产教研联合办学,共建实现 “校—企—校”多元化、接力型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复合型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
利用特色专业创建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扩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工作之机,采取学分积累、转换学分等多种教育模式,营造高职学生、在职人员、专业教师互相学习与继续创造的环境与氛围,培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并养成终身性学习习惯。依附于校企亲密合作伙伴关系,广接校企合作之“地气”,让专业教师与职业人员切磋技艺之机,从人生观、价值观到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等方面融入企业色彩。借校企合作攻题破坚之际,校企共建出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实际操作技能俱佳的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
2014年云南省拓宽技能人才成长上升通道实施办法的出台,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发展提供助推力。依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扶植政策,建立学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奖励激励机制。推荐职业技能比赛获奖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并乘坐“直通车”完成3+2本科培养;破格录取享受奖励条件的企业优秀员工,让他们乘坐“直通车”完成分段教育本科培养。“直通车”本科培养既可鼓励在校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并可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等平台展现个人风采;亦可激励高技能人才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转化教育为主线,构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综合视野,引领学生复合型发展,促进学生多通道、多路径成长。
依附政府、企业政策支持,扩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教育能力范围,创建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建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分制转换等应用型本科多元化现代教育培养,实现高职院校一体化教书育人。加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实现产教研的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