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玮
高校以往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的认识,多是以保存学校教职工基本信息为主体,并根据教职工发展为其填写相应的记录。可以认为,此类管理模式更加倾向于“看管”,并没有发挥档案的实用价值。事实上,档案代表着教职工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学校能够通过该信息,有效判断出教职工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潜力,在诸如评核、升职、考级等因素上,均需要依托于教职工的原始档案信息。因此,高校应当有效加强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科学建设,使档案信息能够作为高校发展的助力。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归档时,多会要求教职工自主填写部分内容,并按照以往档案的管理经验,在确保基本信息完整的情况下,进行归档工作。从该状况来看,无疑会导致档案信息中存在一定的错漏;其次,由于教职工存在自主填写行为,再结合管理人员缺乏对档案信息考核的机制。所以,档案中即使存在严重错漏,或是档案造假的行为,也无法予以及时的纠正;再次,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不及时,存在的态度散漫等问题,甚至存在一些教职工连续三次发生履历变化,档案信息仍未更新的状况。事实上,该原因也是导致档案难以用于支持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后,可能存在勾结与牟利行为。特定的档案信息能够影响到教职工的发展,例如学历、过往收入、工作时间等。由于存在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导致了出现教职工收买档案管理人员修改资料的状况,特别是年龄、工龄等信息修改的这类问题时有发生。
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早已被学术领域诟病,由于将信息过渡的拆分,导致教职工档案难以有效的归纳,也无法客观、全面的反应出教职工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普遍的档案管理分为:第一,教务管理。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如教学水平、学生成绩、教学任务完成状况。由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资,所以在各档案管理环节中,教务管理在学校的地位最高;第二,科研管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多由学校所设立的独立部门进行保管。该部门更多是为教师提供科研支持,所以档案管理仅属于“看管”;第三,审计管理。该部门主要用于审计学校教职工干部信息,并直接将审计结果存放在部门之中。不过,二次审计多不回参照的上次审计结果,所以,其档案管理也属于“看管”范畴;第四,人事管理。该部门主要管理的教职工原始信息,包括社会经历、从业状况等信息。另外,人事管理也涉及到教龄、年龄等信息的管理,故此容易发生私相授受的状况。由此来看,四类信息由四个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不仅较大程度上浪费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管理的难度。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发展,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该领域的人才流动量加大。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以往作为事业教育单位,在早期吸引了大量人才。不过,时代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私营高校,以及各个城市所建设的高校,其优势在于能够为教师提供更高的收入,以及客观的科研费用,在职工方面的收入也有着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导致大量公立高校教职工流失的状况发生。对此,传统高校采取了“扣档”等手段,以档案胁迫教职工群体,使其无法离职。但是,由于其他高校重新建档的许诺,导致有大量教职工选择了“弃档不顾”。该状况的出现,最为直观的影响在于档案管理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即使教职工离开了学校,其也无权对档案进行销毁,甚至无权对档案进行转移。如此一来,高校必须长期保管离职教职工的档案信息,进而涉及到保管成本问题,并且对学校的日常档案管理造成影响,也加大了工作人员的管理难度。
教职工的档案不仅代表其个人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开展建设工作。例如,教职工的评级、考核、升职、加薪等,均需要一定的档案背景。而现有的档案管理手段,显然忽略了该功能,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管理评核手段不够科学化。虽然原则上应当依据档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但是,学校并未以此严格的执行,所以大量的档案信息未得到使用;第二,存档工作不够完善,并没有让档案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信息依据,导致学校根本无信息可用;第三,档案的被动性较高。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甚至是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即使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并有效的进行档案管理。但是,最终是否使用档案的决定权,在于学校的行政领导;第四,档案管理技术落后。跟多高校都建立了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但是却未建设教职工的电子人事档案。目前,仍旧有很多高校教职工档案为纸质,导致信息统计和管理的难度颇高。综合四种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档案利用不仅局限在发展意识,现有的信息基础,也不足以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
根据上述四点问题的分析,可以将问题主要归结为责任意识不足、人才水平不够、信息化标准过低三个方面。所以,建议层面也将有三点开展。
首先,高校必须提升领导管理班子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由此才能够保证档案日常管理的有序进行。对待该需求,相对有效的方式是建立管理小组,构建相对完善的责任机制,通过制度使其具备责任感;其次,健全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手段,完善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人事档案管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工作内容相对繁琐,这也意味着管理手段必须与之匹配,否则仍旧会存在管理漏洞,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推进;最后,构建完善的责任体系,档案管理必须权责分明,并且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同时,只有拥有了责任体系,才能够以此为基础逐步调整奖惩机制,最终在责任、制度趋于完善的情况下,实现对高校教职工人事档案的管理。
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基本技能的培训。虽然不可否认高校中充斥着大量人才,但是由于早期的忽视态度,造成管理人员岗位能力不足。所以,应当首先提升其技能水准,使工作人员能够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二是加强道德培训。档案管理不仅涉及到保密机制,也可能触及权钱交易、私相授受的敏感地带。对此,工作人员必须保持着较高的道德水准,才能够确保高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而除了培训之外,高校也可以寻求社会招聘的形式,从社会中吸取人才,由此实现在短时间内提升管理成果的目标。同时,再以人才带动内部管理环境,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电子信息入档,更加关系到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所以,高校应当结合未来发展需求,开展对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本信息的构建,包括教职工教龄、工龄、身份信息等,该信息采取核实入档,由最高权限管理;二是绩效信息的构建,主要记录教职工绩效的完成情况。该信息属于积累制,一定周期后便能够直接通过绩效判断教职工能力;三是教师能力信息的构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信息进行单独建设,并以此为依据为教师发展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仍旧属于初级层面,在人力资源不足,管理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不够的情况下,难以真正通过档案信息为高校提供发展建议。所以,本文以此为基础,提供对问题的三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有所帮助。
[1]陈奕.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2]刘晓丽.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02).
[3]屈俊华.新形势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J].山西档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