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峰
新时期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尝试引入“合作学习”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基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教师应该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工作的重视,借助合理的设计和组织最大限度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1]。在具体结合“合作学习”理念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联系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习规律情况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内在性学习动力的激发。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如针对“排球双手垫球——上手传球”方面的练习,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方面就可以选拔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要求组织开展训练和讨论等,互相学习、互相分享经验,并且在搭配练习中共同提高。这样教师科学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出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组织设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增强和学生团结互助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要关注“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要想促进“合作学习”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还应该尝试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提高“合作学习”活动应用效果,切实增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不是完全放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优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以及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对教学活动效果和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基于此,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时,应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结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合作效果的最大限度提高。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指导环节中,才能借助师生互动稳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团结合作能力的逐步强化。
在高校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合作学习”不足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该尝试将“合作学习”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优势,为学生深入学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对“篮球三步上篮”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三步上篮技术动作进行细化,并通过放大功能和慢放功能让学生更为明确的了解三步上篮技术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训练,并且小组成员观察参与训练等学生,指出不足,并指导学生改正[3]。这样学生在互相帮助下就能够逐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可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更为显著的表现出体育教学的优势,促进“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深入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活动组织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