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娅萍/云南省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到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仍存在说教主义、演绎中心主义等操作主义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分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谈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操作主义问题及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原型理论,指对特定人类生存处境中的问题做总体反思和阐释所形成的最初理论形态;模型理论,指对原型理论予以系统化、规范化的解释。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原型理论和模型理论进行层分教学与研究,还原理论原型的实践维度、问题环节及社会主体超越问题与困境的自为潜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现实情怀、道德责任与使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探究原著文本发生的思想意图、社会诉求、叙事旨趣的主体归属等等。学生研读原著的过程,就是深挖原著理论起因、精神实质、理论救赎的过程。虽然在短短的几课时内无法让学生系统、完整地研读完所有的原著,但是,在整个研读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加强实践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防止教学出现知识本位主义、演绎中心主义、说教中心主义的误区,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标。
某种理论的最终形成,不仅需要强大的实践支撑,还需要以复杂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为背景,不同时代的实践难题与一些复杂因素之间的交织关系、运演过程、最终呈现形成了社会现实实践需要理论解说与指导的背景,而对社会实践、具体境遇、场景之间关系的主体探索、叙事性构建共同促进产生了时代所需要的理论。
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不同理论间的关联性,还要考虑到不同理论自身演绎的历史环境差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利用境遇并置、场景比较的动态分析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引导学生立足于已产生的原理观点,从实际出发,从动态比较中引导学生获取正确的理论认知,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传承与创生理论的能力。如,广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一生对工人阶级作了深入的研究,精准指出工人阶级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与21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存在天壤之别,如今的工人阶级在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体力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考虑,要对立足于新世纪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马克思语境下的工人阶级与现阶段工人阶级在结构、思想认识上的不同,对这些因素进行动态分析比较,从而全面掌握理论的差异与变迁,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价值构境能力。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以自我中心到以社会关怀为中心的生存构境的意境转化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从自然意义到伦理意义到信仰意义的意义升华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乐观精神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指导作用,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树立正确的社会信仰。从而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思,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鲜事物,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运用鼓励、肯定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对职业、对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现阶段,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为了否定现有的教育,而是希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灌输式”理论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