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敏/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最早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它是契约双方进行无文本上的约定,通过无形的方式进行默许的行为认可。而在当前的高校党建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除了党章之外,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党员之间存在着默认的契约关系,学生和学校之间并没有明文的签订相关的约定,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默认的契约。目前在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党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身体素养如何,影响着祖国建设的未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各个高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当前开展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注重双元主体性。强化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基于心理契约的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建互动机制。在当前高校开展基于心理契约关系的党建管理工作,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开展情感的交流,进行必要的互动和沟通,使得相互之间产生心理期望的认同,而并非单方面静态化的交流关系。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要利用双元主体关系,双方进行密切的配合,相互的理解。第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使学生能够信守承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党组织应当利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来开展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要肯定大于否定,内在重于外在,激励重于控制。真正的以内在的约束来进行管理,依靠平等民主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解放,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对于心理契约的认同,进行自我约束。
第一,给学生党员划定特定的责任范围。给他们分配一些政治任务,使他们能够发挥党员的政治身份优势,在学校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在责任范围内学生党员应当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相互感知,经过磋商,认可各自的心理期望。高校党建管理工作者充分地尊重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党务工作中去。第二,构建高校学生党员的个人成长档案,推行学生党员目标化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基层的党组织应当针对学生党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党支部要能够帮助学生党员建立成长档案,从日常学习,党建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帮助他们做出具体的成长计划,对他们进行充分的锻炼,关注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第三,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更加的快,也更加的畅通。信息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的自由,更加的便捷,网络能够满足大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为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地培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的生活。第四,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党员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他们,使他们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因此,学校就可以组织党员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第五,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等院校就需要加强理论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党员能够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要做好榜样,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党员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要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为他们创建相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得高校党建工作能够更加高效。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提出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机制和管理路径,探索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者和先进示范者的途径,对于发挥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双主体作用和提升学生支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着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