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主义成长之路

2018-11-14 23:01姚俊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思想

■姚俊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之中,这一精神随着政治经济的改变不断沉浮。今天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反思这一历程,吸收其中的经验,为更好地发扬人文主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吸取经验。

人文这个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原本就是中华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而在其发展历程中,这种原始的精神逐渐地改变着,在岁月的风尘里经历着磨炼。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他主张一切以人文本,反对权威。宣扬个性解放,最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中国人文主义起源、成形、发展这是一条漫长的成长之路。

一、人文主义起源阶段

原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自然现象产生盲目崇拜,接着便产生了神话。欧洲有希腊神话、北欧神话,非洲有埃及神话,亚洲则有中国神话。可以说,最初的人类极少关注自身,而将注意放在自然万物上,这一情况各大洲大抵相同。

盘古的大斧一挥,天地分成了两半,这是洪荒时代。后来,人类部落继续发展。出现了尧、舜等杰出的首领,因为部落纷争,人们把自己的关注点从伟大的神明部分转移到首领身上,期望首领带领大家征服其他部落,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这就是最初的社会意识的起源。从神到人,这是一个飞跃。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始崇拜意味,但人文主义这颗种子的的确确被埋入了土壤。

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奴隶制社会开始。西周时期,周王得到天下的共同尊重。此时的生产力同奴隶制初期有了明显的提升。正因为此,对个人的尊重在礼乐制度下成为主流。

这里的礼乐,是指用来维护分封和宗法制度的一项制度,起到规范作用。它要求人按照严格的等级生活,对于最上层的周王做到服从。礼乐意识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最原始的意识逐渐被王权替代,这也是从神到人的一个进步,是人文主义的一大进步。

二、人文主义初露锋芒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自此至前256年的时期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分封制诸侯国实力强大起来,经济上的实力使得诸侯对于权力产生了更大的追求。春秋时期,诸侯通过战争对势力进行了重新划分。由于尊重还在,周王采取放任政策。然而这种不杀人只分胜负的战争已经不能满足诸侯的野心了。到了战国,诸侯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肆意地进行着战争,周朝的礼乐制度被逐步地破坏着。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现在所有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均来源于此。此时,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了,生产力有了大幅提升。由于周礼崩坏,原属王室的土地被瓜分,一些占有大块土地的人站了出来,这就是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在强大的国家里才能生活得更好。因此,更加残酷的战争到来,各国的重心都放在了战争上,人民生活更加艰苦。

每逢乱世必是思想解放之时。此时的思想界可以说是空前的大繁荣。从前的制度不复存在,有人就想恢复,这是儒家,有人想建立新的,这是地主阶级的法家,还有人开始关注自身发展,修身养性,这是道家。其中儒家是由孔子创立的,他主张“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关注他人。他认为,只有人人在遵守旧制度的前提下社会才能正常运转。这时,人就是社会的中心,人就是事物的掌控者。作为统治者要爱人民,不同等级的人民相互爱护,这样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由此可见,儒家在此时关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本质上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关注。而这,就是人文主义。

对比来看,与孔子同时期的古希腊正是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巅峰,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衡量事物的标准,也是人文主义的起源,不过比孔子较晚。可见,中国的人文主义是领先世界的。

回到战国,此时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到各诸侯那里进行游说,希望被采纳。法家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为多数诸侯采纳,成为治国利器。而儒家思想却被冷落在旁。但不论是多方的辩论还是其中几家被采纳,都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人文主义的停滞阶段

前256年,秦朝建立,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诞生了。此时人文主义这朵初生的花遭到了强制统一的摧残。焚书坑儒,坑害的是人和书,破坏的却是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思想自由传统。没有自由的思想,个性便得不到发展,自然限制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

到了汉朝,从高祖到武帝,因天下大乱刚平息,采用了道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人们开始对自身进行调整,逐渐趋向理性地看待自己。这虽然是道家学说的主张,但对于人们省察自身是很有益处的,这与苏格拉底“省察自身”的主张不谋而合。修身养性,是对自己负责,其目的是指向个人的,并指导着这些人谋求自生发展,这就有积极的一面,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消极避世,也显示出由人文主义向理性主义过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欧洲直到17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时期才出现。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受到任用。作为一名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将儒学真正地融入了治国的理念中。他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从思想领域控制民众,从而达到“《春秋》大一统”的目的。汉武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起到转折作用的皇帝之一,在这关键时刻,他采用了董仲舒的观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将儒学作为官方考试科目,以《论语》为教科书。

然而,思维上的独立性、对人格个性的尊重,正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儒家学说被固化了。

历史的脚步来到西晋。西晋是统一的王朝,从三国的烽烟里走来,人民又一次需要休 养生息,人文主义也进入了休养状态。

四、古典人文主义的繁荣期

人文思想的休养期一直持续到唐朝。唐朝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朝代,相应地,其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而开明的政策与开放的态度也使得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说,文学艺术是思想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窥见唐代的人文精神。比如诗歌。唐代著名的诗人数不胜数,优秀的作品也是浩如烟海。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将对天下百姓的深切关怀融入诗歌,发出一声长叹。这里的关怀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社会,这种对于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以及人如何回馈社会之思考就是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它的较高级阶段。

历史发展到这里,似乎人文主义不但没有倒退,反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它从来不会按套路出牌,从来不会在图纸上画下一条笔直的线。唐朝的人文主义,是否为最后一个顶峰呢?

公元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宋朝建立。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又一次迎来了统一。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工商业者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宋朝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

昌盛的宋朝,出现了国际性的大都市,产生了市民阶层,与繁荣的士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此时的人文主义也逐渐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支流。其一是为迎合普通市民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部分继承了唐朝的民间艺术,如在勾栏瓦肆表演的歌舞等,大都由市民产生,反映人民生活,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情怀。其核心还是关注人,满足人的诉求。

而另一种分支则存在于士大夫之中。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这还要从理学的兴起谈起。宋朝边患不息,人民对于逐渐与社会脱节的儒学感到失望,开始着手改造,融入佛、道思想,创造了以“理”为核心的全新儒学体系。这个“理”,最初指的是理性的精神,是指人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来做出判断,而依据儒家学说来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因此,初期的理学是用来使人们摆脱佛道的束缚,转向自己的一个工具,是早期理性主义的一个发展。然而统治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在中央的干预下,理学成为统治工具。“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直接导致理学失去了理性的精神,也使得世人被限制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下。

这时的理学只注重讨论“理”这种缥缈的概念。在它的影响下,宋朝特别是南宋的文人为了避免受到约束,往往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吟诗作画来表现对“理”的理解。重形似的文人画之兴起就是一例。这一种思想虽然消极,但仍是对于个体思考的尊重,是悄然延续的高级人文主义。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小朝廷残余势力被降元将领张弘范剿灭,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而以元朝的杂剧、散曲,以及明朝的小说、清朝的戏剧为代表的,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却繁荣起来。

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总体上呈现消沉的状态,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恢复。

五、新人文主义的萌芽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这是一个思想空前解放的时期。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人文主义开始复苏。

这里的人文主义有多种渊源。首先是中国传统的、从士大夫阶层流传下来的,对于自己思想的自信,以及清高的风骨,在刘文典、蔡元培等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市民阶层的人文情怀。根据定义,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由于身处乱世,当时的民众对于暴力有着深深的恐惧,加上西方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独立,体现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最后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由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人文主义。

在三股洪流的冲击下,早已僵化的旧儒学体系逐渐解体,一个全新的、融合了中西人文思想的新儒学即将形成。这是人文思想的一个复兴前奏。

六、新人文主义的崛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人文主义开始振兴。全面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

七、结语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人文主义精神不断地发展。历经无数磨难,这种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仍然延续着,支撑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回顾这一精神的发展史,我们看到:每逢大变革大繁荣的时代,这一思想便会迅猛发展,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从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将人文精神融入实践中去,坚持务实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思想与“剑”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