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暴力叙事解读

2018-11-14 06:07胡红霞
电影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斯蒙德血战钢锯

胡红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一、美国战争电影与《血战钢锯岭》

早在19世纪美西战争时期,美国就出现了具有纪录性质的“战争片”,名为《扯掉西班牙国旗》,事实上,这部时长仅有一分半钟的短片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电影。20世纪初,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先驱的格里菲斯导演推出了战争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成为美国战争电影的奠基之作。美国的战争影片常常以真实存在的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时期战场上或战场外的故事,总的来说可划分为宏大叙事的战争影片和微观叙事的战争影片,前者具有鲜明的纪实色彩,属于历史题材的影片;而后者则以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的战争经历为切入点来展现战争故事。在美国电影产生发展初期,战争影片便已存在,对于战争影片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著名影评家布洛克·加兰就曾表示,战争已经成为美国电影创作的重要土壤之一。纵观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始终伴随着战争和纠纷,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血肉之搏,还是近现代的炮火连天,都成为人类共同的惨痛记忆。在近现代的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波及面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战争,在银幕上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言说也最为丰富。就近现代的美国而言,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还经历了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地区的战争,这些真实发生的战争都为美国的战争电影提供了创作的背景,也激发了美国电影人创作战争电影的热情。众多美国电影人投入到了战争影片的创作中,他们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某次战争或某场战役进行全景式的呈现;或是在战争中塑造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硬汉”形象、身心备受摧残的战争亲历者;抑或是讲述战争中令人动容的情感故事,这些影片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不仅使其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也使其不断登上众多世界级奖项的颁奖台,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影片上榜率最高。

2016年,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冲绳战役的影片《血战钢锯岭》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故事,以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位非典型的战争“硬汉”形象,在收获了来自世界的掌声的同时荣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剪辑奖、当年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次年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最佳动作群戏奖,还入选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2016年度“十佳电影”。在影片《血战钢锯岭》中,故事发生在冲绳战役中美军夺取钢锯岭这一关键节点上,在6次攻岭失败并损失了3个营的美军力量后,戴斯蒙德所在的战队再次上岭,开始了一场不惜一切代价的血腥之战。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兼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血战钢锯岭》中不仅有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全景式呈现,更有对战争中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画,其塑造的军医戴斯蒙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一位受法律保护的良心拒服兵役者,在爱国热情和青年豪情的推动下毅然决然地参加到残酷的冲绳战役之中,一度因拒绝使用枪支、拒绝杀戮而被认为是“皮包骨胆小鬼”,但正是这位与残酷战争格格不入的“皮包骨胆小鬼”,凭借一己之力在日军攻势猛烈的钢锯岭上拯救了75位战友的生命。在影片中的戴斯蒙德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硬汉”的拯救之力,还感受到了战争中的人性之光,通过军医戴斯蒙德这一人物形象,梅尔·吉布森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别具特色、内蕴丰富的暴力叙事。本文将从“战争反思”和“温情救赎”两个层面解读美国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独特的暴力叙事内蕴。

二、暴力叙事中的战争反思

在美国战争影片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影片占比最高,其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迄今为止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人类社会影响面及破坏力最大的战争,也是最能够彰显美国国家自豪感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被重新划分,无论是从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的角度来说,代表着正义力量的美国成为超级世界强国,甚至从打败法西斯的角度来说,美国走上了世界拯救者的神坛。在美国,已有数百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影片,正如上文所述,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呈现战争和微观刻画人物两大类型,在宏观呈现战争的二战题材影片中,既有如《最长的一天》一般全景式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也有如《中途岛战役》《珍珠港》一般呈现大战中具体战役的影片。在围绕战争中的人物形象创作的二战影片中,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影片主要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道主义关怀;虚构战争中的人物主要带有现实批判色彩,如《巴顿将军》《桂河大桥》等。同时在美国二战题材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些战场外的人物形象,他们虽非军人,却是战争的亲历者,其代表影片有《兵临城下》《辛德勒的名单》等。纵观美国不同类型的战争影片,不难发现其暴力叙事中的反思精神和人文关怀,这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处的地位具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国家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带来了残忍的伤痛,美国虽参与其中,但均为境外作战,战争的硝烟从未波及美国本土,这就使美国电影人创制的二战电影能够更加客观、更具深度地剖析战争。从这一角度来说,《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美国二战影片。

在影片《血战钢锯岭》中,导演梅尔·吉布森一方面毫不隐晦地展现了钢锯岭攻岭之战的惨烈,机枪扫射后的血流成河、子弹穿透时的血浆迸裂、大炮轰击后的血肉横飞等都通过慢镜头的方式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影片还采用固定镜头以特写的方式呈现了被烧焦的尸体、士兵被炸断的双腿以及老鼠对尸体的蚕食等令人备感惊悚而痛心的画面。相比于以往美国的二战影片而言,《血战钢锯岭》将战争的残酷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也是梅尔·吉布森在银幕上暴力叙事的表层风格。在真切呈现战争之暴的同时,《血战钢锯岭》的主体故事围绕着军医戴斯蒙德的参战经历展开,同时这位良心拒服兵役者在战争中看似懦弱实则英勇的表现也承载着整部影片的战争反思。戴斯蒙德在战前训练的过程中,各项体能均符合要求,但他却拒绝进行枪械训练,坚持以医疗兵的身份参加到战争中,拒绝杀戮、拯救生命的参战意旨在军官和战友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甚至一度将其送上军事法庭。事实上,戴斯蒙德不仅在战争中坚守着自己对上帝的承诺,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拯救之力,在枪弹横飞的战场只身向前拯救战友的生命。当戴斯蒙德所在的战队第一次攻岭失败后,战友们彻底改变了对这个“皮包骨胆小鬼”的看法,戴斯蒙德甚至成为战队中的精神支柱。透过戴斯蒙德这一人物形象,《血战钢锯岭》对战争中的杀戮与拯救、正义与信仰进行了反思,有的人在残酷的战争中为了胜利、为了生存变成了杀人机器,而有的人则能在这种极端情境之下始终坚守信仰,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坚守。可以说,影片《血战钢锯岭》中的戴斯蒙德虽然不是冲锋陷阵的战争“硬汉”,却成为拯救生命、凝聚心力、唤醒人性的战争英雄。

三、暴力叙事中的温情救赎

人物塑造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战争影片来说,在相对模式化的暴力叙事中,人物塑造显得尤为重要。有评论者认为,自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以来,美国的战争电影在叙事模式和拍摄方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变革,就《血战钢锯岭》的创制而言,梅尔·吉布森并没有突破以往战争影片的模式,同样运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慢镜头,并围绕主要人物推进整部影片,由此观之,《血战钢锯岭》吸引眼球、动人心魄的力量则主要集中在主人公戴斯蒙德身上。影片中的戴斯蒙德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这使《血战钢锯岭》中的男主人公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历史上的戴斯蒙德是美国首位获得荣誉勋章的良心拒服兵役者。所谓良心拒服兵役者是指自己承诺并由美国法律认可的拒绝任何杀戮的美国军人,在戴斯蒙德之前,美国曾在一战期间出现过良心拒服兵役者,名为阿尔文约克,但在残酷的战争中阿尔文约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坚守。《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的冲绳战役,在整个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始终以良心拒服兵役者的身份奋战在战争前线,从未杀过任何敌军,并遵守着基督教安息日祷告的仪式,之所以能够以零杀伤数量而荣获至高荣誉勋章,其现实原因是戴斯蒙德在战友不敌日军火力撤离钢锯岭后,戴斯蒙德一人在不持枪的情况下于枪林弹雨的钢锯岭上成功拯救了75个生命。而透过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我们看到了荣誉勋章背后的拯救之力,戴斯蒙德远超于常人的信念和勇气真正诠释了勋章的价值,正如影片中戴斯蒙德的长官所言:“你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勇敢。”

戴斯蒙德出生在一个平凡的美国家庭,父慈母爱的生活随着父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画上了句点。在战争中痛失挚友侥幸生还的父亲从此暴力嗜酒,经常在醉酒之后将枪口指向他挚爱的妻子,这对幼小的戴斯蒙德产生了终生难灭的影响,他发誓要遵从基督教禁止杀戮的教规,成为一位十分虔诚的信徒。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戴斯蒙德在爱国情怀的激荡中不顾家人和未婚妻的反对,坚持加入美国军队并带着《圣经》奔赴前线。事实上,戴斯蒙德的内心十分矛盾,由于父亲的战争创伤,他十分厌恶战争和杀戮,但爱国情怀却不允许他在兵工厂中混沌度日,于是他决定以军医的身份报名参战,在所有人的质疑与忧虑中坚守着自己在上帝的指引下拯救生命并为祖国效力的信仰。在《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在军队中备受排挤,战友们认为同拒绝持枪的戴斯蒙德一同上战场等于枉送性命,但在第一次攻岭后,战友们纷纷表示没有戴斯蒙德,他们拒绝上岭,所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等待着戴斯蒙德祷告完毕。戴斯蒙德收获尊重和信任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拯救了75个生命,还源于其对信仰和人性的坚守,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导演梅尔·吉布森加入了现实中对于戴斯蒙德的采访,他将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上帝的指引,“上帝,请助我再救一人”成为支撑他在钢锯岭上开展营救的巨大力量。正是对于拒绝杀戮的信仰和拯救生命的信念的坚守,使戴斯蒙德在残酷的战争中绽放出耀目的人性之光。

四、结 语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并担任主演的历史战争题材影片《勇敢的心》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其中苏格兰人民起义领导者华莱士威武、勇猛的战争“硬汉”形象深入人心。20年后,梅尔·吉布森再次推出了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同样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军医戴斯蒙德却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战争“硬汉”形象与英雄精神,他虽未杀敌,却拯救了七十余位战友的生命;虽为良心拒服兵役者,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虽打破了传统的战争“硬汉”形象,却传递出了更加深刻的战争反思和救赎精神,同样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也正是由于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和丰富内蕴,这部投资不足五千万美元的《血战钢锯岭》才在传统的战争暴力叙事模式下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猜你喜欢
斯蒙德血战钢锯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血战钢锯岭》原型大揭秘
——拒绝拿枪的“开挂”战神
从未杀敌的二战英雄
血战对崮山
血战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