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映潮老师说过:“‘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主要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是目前的阅读课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效,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深受内容琐碎、提问低效、重点难抓等问题的困扰,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此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以问题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淹没在大量的问题中,封闭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自主解读和质疑,由于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主生成的,因而难以让学生与文本和学习共同体成员充分对话,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大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让教师很累,也让学生过于被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少了,就会担心自己对课文的分析不够精准,学生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遗漏,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滴水不漏。但过于细致的提问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文章的整体结构也被肢解的七零八落,教学节奏也变得拖泥带水,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效率。
一位教师在进行《师说》的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
生:韩愈
师: 此人被列入了什么?
生:唐宋八大家
师: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
这种已经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出现在课堂提问的环节当中,不仅让学生感到厌倦,也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
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会有探究性,学生在对有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时,往往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相反,无探究性的问题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造成课堂效率底下,还会让学生淹没在大量的提问之中,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逆反心理。
一位教师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这样的问题模式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在分析课文结构时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屡次出现在课堂提问中,就会显得千篇一律,若换一种方法提问就会有很大不同。我们都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每篇课文的特点入手来对文章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觉得过于单调,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深入更全面。
提问“无序”主要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没有预想到所给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到底难不难,没有事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学生到底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了多少,学生能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才会导致提问“无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量过浅,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往往提不起兴趣。其次,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联系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教学内容的跳跃性太大,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最后,问题的前后没有过度,导致学生的认知总是停留在某些问题的某一层面上,没能实现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提问的“无序”,导致教学结构混乱,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种情况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变“无序”为“有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环环紧扣、层层升入,使课堂的节奏变得紧凑,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指向共同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造成课堂提问的庞杂细碎、无探究性、“无序”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决定了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现阶段课堂教学的提问,大都来自教师的课前准备,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将文本理解透彻,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对教学内容胸有成竹。由于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质量都比较高。相反,教师如果没能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则会导致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授课的时候也就容易犹豫不决,提出的问题杂乱、琐碎、缺乏探究性,教师逻辑思维的混乱、教学内容跳跃性过大,就会造成课堂提问的“无序”。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种情况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得到提升。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通常比较依赖参考资料,这种依靠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代教育理念。对参考资料的过分依赖,导致教师如果脱离参考资料就无法独自处理教材中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独立的思考,以至于在面对学生质疑时
会感到不自信。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味地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是行不通的,长此以往教师不但会不知道如何独自处理教材,无法回答学生质疑时教师的自信力也会随之下降。这种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提问出现大量缺乏探究性和“无序”的问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加大对文本的研究力度,在深入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提高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课堂提问变得更高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而是盲目的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这是造成阅读教学“问题”庞杂细碎、无探究性、“无序”性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切实地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就很容易产生上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学生也基本上在被动、消极、盲目地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并非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好人历史能更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提出了实施建议“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总结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时说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绝不能‘闭着眼睛捉麻雀’,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是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目中有人”是指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个性华解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传统阅读教学提问的弊端已经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但阅读教学提问效率低下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改善的。提问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高效课堂的实现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