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川/宜春学院
随着话剧表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话剧演员也迎来了越来越美好的表现机会。同时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会让话剧演员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就存在于话剧表演的具体表现上。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如果不能融入到表演的实际当中,不能感受到表演的细节、人物的内涵以及表演的节奏,就无法掌控话剧舞台,无法让自己的表演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感受力的培养,对于话剧演员的表演,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个话题的研究,也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迫切性要求。
从广义上来讲演员的感受力是指演员本身对于来自外界刺激和信息传递的感应一种接受能力。而从演员自身来讲其感受力则指自己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察并感受到的东西,经过神经情感提炼、熟知、心灵共鸣之后在表演中体现流露出来(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对周围事物的敏锐察觉、真切感受和敏感反应的能力)。而从剧本方面来讲演员的感受力则指演员必须对剧本中的故事情境、人物形象有清晰的思想、情绪、行为、语言认知,用心灵扑捉对规定情境的感受,同时也要熟知并习惯于剧本的语言风格,从而可以使自身思想、情感和灵魂入戏带给搭档情感上和情绪上的刺激,体会到搭档的细微情绪变化在此真实化自身角色扮演。
话剧演员在话剧表演中运用自己敏锐的感受力有利于在相应的话剧情节中开启自身的经验系统,在大脑中寻找生活中碰到与自己饰演的人物角色一样的人,不仅可以能找到角色的影子,还可以通过联想其在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和情感变化来进行表演创作,从而更好地激发话剧演员的表演激情,为其后续的表演奠定经验基础。而且感受力可以激发演员众多演技提升技能,比如可以使演员通过充分利用“无实物练习”来提高自身表演技能,调动潜意识中的经验系统为角色饰演提供情感色彩、心理活动基础,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坚定话剧演员表演的信念和信心。
感受力是一个演员沟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可以帮助演员将话剧中虚构的情节真实化。然后利用自己的心理、语言和情感活动的变化以及形体活动的表达,对话剧人物中的情感、价值观进行解读和表达,从而更加细腻的营造真实的、真切的情感氛围。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表达给观众良好的视听感受。同时敏锐的感受力还可以使话剧演员缩小与所饰演人物角色之间的距离感,真化演员的情感体验,表演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哪怕是它一个紧张、恐惧的表情,甚至一句表示嘲讽的话语,也可以使演员全情感的投入,也可以为本来虚构的剧本增添强烈的真实感,使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加具备逼真性。
真切的感受力可以帮助演员根据对手细微的情绪变化和情感转移做出相应的情感回应,而且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进行移情,将自身容纳的人物角色的内心主观情感客观化,从而激发其临场的想象力推进话剧情节进度。而且演员自身敏锐的感受力通过研读剧本便可以一次性感知人物角色的人格特征,从而在背台词排练的过程中将人物角色人格化为自我。在具体表演中亲身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开心幸福,或郁郁寡欢,都可以在舞台音乐、布景、灯光的场景营造中将已经转化过了的自我情感投射到人物角色身上,并且经过自己舞台上的相应行动反馈到自己的内心,体验并释放人物角色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话剧人物角色的入神还原。而且敏锐的感受力还可以更好地引导演员在人物角色饰演过程中发挥主观意识感知能力,感知人物角色潜在的思想和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引发话剧演员的下意识创作,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塑造出形象更加鲜活的角色人物,懂得拿捏好情感流露和表演手段的分寸,从而更好地通过分寸感侧面烘托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演员一方面要熟悉和感悟自己的台词,记住基本的语言对话,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阅读量,加强与导演角色沟通,从而强化感受力在表演中的使用感受基础的舞台语言,让表演更自然。在某些方面语言在情感色彩传递方面有着表情和形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演员为了将语言与角色融合的天衣无缝,就需要从感受角色语言的逻辑思维开始,弄清楚语言逻辑后,将自己真正想象成剧情中的人,设身处地去感受角色的处境,领悟和感受角色在舞台上说每一句话的用意和目的。同时对角色语言进行分析,把握并感受角色中的情感,并在舞台语言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表达,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表演角色的形象性格,才能使表演更自然更真实。
部分话剧演员可能会出现自己通过语言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但就是表演感染力不够,总是感觉自己的表演差火候,主要原因是自身入戏太浅,身心没完全融入。为此,话剧演员可以借助话剧舞台上的音乐来引领自己深层入戏,告别浅入戏。在日常话剧演技训练的时候注重加强声乐训练,提高自己乐感。在话剧排练中要善于借助音乐渲染场景,发挥音乐独到的感染力,让音乐的乐波点燃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带领自己的灵魂入戏。特别对于一些会显得苍白无力的台词,话剧演员可以借助悲凉的音乐或欢快的音乐从侧面烘托人物角色的内心变化,不仅不会使台词显得苍白无力,还可以渲染气氛,深化演员入戏程度,增强演员的表演感染力。
如今随着人类性格的多重化,诠释一个角色就无形中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为演员就要善于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体验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所磨砺出来的风度和气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巧和文化艺术修养,以此为丰富细腻的感受力奠基艺术素养和灵感基础。演员除了按照导演指示进行角色诠释以外,还可以在话剧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二次创作。在把握话剧作品情感基调的同时,可以根据人物角色真实情况和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在已有话剧剧本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地进行二次创作。而这就需要演员在日常生活中发动自己多种丰富感官,注意观察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岗位、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群体为人处世方式(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各种风俗趣事)。以自己喜欢并擅长形式储存在自己的大脑深处,在闲暇的时光可以从大脑中搜索出来进行简单的模仿,当模仿到熟悉该人物角色的行为特征以后可以上升复杂情感、思维、人生观的模拟,进而为以话剧艺术形式再现舞台的感受力奠定角色的情感基础。
之所以要求话剧演员感受角色的情感,是为了更好地饰演人物角色,而这就需要话剧演员认识到人的自我呈现出多元状态,甚至多重人格(比如一个背井离乡出去闯荡的女孩,初次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生活艰苦的她便在心理上为自己拟生了一位伙伴,一天对自己说:“颦儿,别怕,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都会陪你走下去。”便是这个伙伴扮演着汉子的一面,为她奔波找工作,干着重力活。但由于她心理赋予的“他”是一个男生的形象,本我心理上得到慰藉,即使干重的体力活也认为是那个“他”干,从来不觉地累)。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创造人物角色,感受其内心真实情感,全身心投入精神诠释出有血有肉有精神的“活人”,而不是一幅披着话剧演员自身外皮的躯壳,没有任何的舞台表现力,甚至到最后连演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表演什么。
外部的场景环境对于演员感受角色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演员可以借助舞台音乐、背景和灯光等场景走近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更好地感受角色的细微的心理变化,感知人物角色下一步的心理活动。而要想感知到话剧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一个重要的举措便是通过其角色的语音语调开始,就如同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戏剧一样,只要人物唱腔唱调演唱到位便可以将此人物演到七分像。为此,话剧演员必须模拟出适合自身所诠释人物的语音语调,将其不同时空的不同事件、不同形象的不同情感借助语音语调诠释,在丰富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角色的心理活动变化。
当模拟出饰演人物的语音语调,能猜测到其心理活动变化以后需要做的便是拿捏台词声音的抑扬顿挫、大小缓急,以此通过话剧语言的魅力丰富人物角色情感和形象。为此话剧演员在背台词的时候就要注重带着感情去理解记忆,在记忆的时候带上表演,发挥演员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让对手与自己进行相互刺激。在台词记忆表演中要注意保持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声音大小、语气轻重、语调缓急可以根据感情深厚程度、情绪波动程度、情节缓急程度来拿捏。但是要特别注重单句和感叹语气词的练习,就好比汉字中越是简单的字写不好就很丑一样,单句和感叹语气词往往隐藏着人物角色的情感转折,深层的心理活动变化,直接会影响到话剧演员入戏时间。
要让话剧表演更具魅力,话剧演员必须在短时间内与饰演的人物角色融为一体,实现演员与角色“形神”合一,这就要求演员在饰演一个人物角色的时候,专注于该人物角色的一切,将以前饰演过的角色彻底清除,以免出现串角或者串场等现象和情况,特别是话剧演员很容易受到既定思维的影响,或者容易受到已有经历、已有饰演角色经历等的影响,使得自己在新一次的话剧表演中依然跟着以前的老套路去表演,这样很容易改变话剧原本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这就是演员感受力发挥不到位的表现。而演员在表演前若是可以做好自动清零前期饰演角色,排除以前角色的干扰,就可以专一地针对这个人物去感受他/她的一切,身临其境去感悟体验、体会饰演角色的心理,带着真情去表演,既可以缩短入戏的时间,又可以更好地阐释人物的经历,让自己所饰演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