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政东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中心小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信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当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刚踏进校园不久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的,他们干净得如同一张白纸,学校的教育就像是给他们涂的底色,而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就是那个手握画笔的上色师,你手下的每一笔都会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痕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任。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谁的红果多》教学时,比较100和99的大小,采用开放式设计,一个计数器拨好数字99,另一个计数器不拨数,而是给学生一颗珠子。你猜结果会是怎样?此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把这颗珠子放在个位上,有的放在十位上,有的放在百位上,这便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给了孩子创造性思维萌发的环境,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再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 ,一个三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 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却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三位数。“老师是有秘诀的,秘诀就在本节课中。”此话一出,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自主探索新知。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倡“老师要把句号变成问号”,提供一些情景素材,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虽然讨论结束时不一定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或对某一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是讨论本身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钻研问题的激情,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周率。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