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鹏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创作摆脱了“文革”时期的政治工具论的桎梏,走向了一条相对自治的文艺创作道路,出现了严肃而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特色的第五、六代导演作品。进入新世纪,这相对自治的创作状态被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所打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新媒体壮大,大众迅速崛起,催生以市场利润为主导,大众消费为导向的大众文化。中国电影创作被资本市场的他治性场域所主宰。在他治性电影场域中,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中国内地也频频上演着票房神话。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是这一新的电影文化现象的表现之一。流行音乐改编的电影是纯粹的商业电影,以大众娱乐为导向,以商业利润为最终归宿。对华语世界这一新近的电影创作现象进行批判性解读,对于当下华语电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电影改编是电影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理论话题。纵观国内外对电影改编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图解式改编、注解式改编以及自由改编。三种改编的方式是从忠实于文学作品的程度来命名的。图解式改编完全忠实于原著,这种改编方式适用于经典文学作品。它主要是用电影视听语言置换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注解式改编在中心思想与叙事结构上基本与原著保持一致,只在人物性格、情节等细节上被电影导演进行了注解式的处理。第三种改编是完全背离原著的电影改编。这种改编模式把文学作品当作素材,导演通过对原著任意自由的改编,组织自己的情节和思想情感等内容。以上电影改编理论的讨论范围都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之内,没有注意到电影与流行音乐的改编关系。即使是早期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其改编的来源也大多是音乐剧,而并非纯粹的音乐。我国学者对电影改编的定义也主要是从文学作品入手的。如程惠哲认为:“电影改编,一般是指把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改编为电影。”这种狭义的电影改编无法解释近年华语电影出现的一批以经典流行音乐为“原著”进行电影改编的新现象。首部流行音乐电影改编是高晓松同名校园流行歌曲《同桌的你》(2014年)。2015年,何炅的《栀子花开》改编成同名电影。2018年,刘若英的经典流行歌曲《后来》也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据称火爆于大陆的流行音乐《猪之歌》《小苹果》《双截棍》《东风破》等歌曲也将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当下华语电影呈现了一种流行音乐电影改编的新趋势。笔者认为需要对此进行几点基础性的定位与认识:
首先,流行音乐电影改编与传统歌舞电影的区别。流行音乐电影改编并非传统“音乐电影”,更称不上“新音乐电影”。贾战伟把新近的流行音乐电影的改编定义为“新音乐电影”,并与传统的音乐电影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新音乐电影’是在传媒发展进入网络时代后,以音乐宣传为目的或以音乐品牌为二次消费对象”,这种音乐电影用故事图解音乐,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他还指出:“‘新音乐电影’无一例外的都是先有音乐,在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电影故事创作。音乐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展开故事的手段和前提。”我们知道,传统音乐电影,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音乐与舞蹈参与了电影的叙述与情节的发展,音乐、舞蹈构成了电影的主体部分。而当下华语流行音乐改编的电影与其他商业电影毫无二致,电影表现手段上,音乐也没有成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甚至没有音乐。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仅仅是以既有的知名的流行音乐为基础,进行一般商业电影的创作。音乐与舞蹈并非流行音乐电影改编的特色。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仅仅是在消费语境下,对流行音乐进行的二次消费。贾战伟把当下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称作“新音乐电影”是成问题的。笔者认为,流行音乐改编成的电影仅仅是大众商业电影的一个类型,它本质上是一种商业电影(它同样也属于当下火热的IP电影之一),而流行音乐仅仅是其作为娱乐与消费的一个刺激点,如《同桌的你》等歌曲都是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拥有广大的粉丝。
其次,流行音乐电影改编突破了传统的电影改编体裁范围,扩展了电影改编的路径与方式。流行音乐改编电影的优势在于对传统电影改编进行了扩容。传统电影改编的素材、来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传记四类文学体裁,其中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要改编来源。文学作品是电影改编最理想的素材。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剧已经构建了丰满的情节、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因此电影导演可以直接对之进行创作性的发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流行音乐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它只有高度情感化、凝练的歌词,往往从情感上表达了某种情感的悲伤或快乐、激昂或沉郁的基调,缺乏丰富曲折的情节,没有精心编制的叙事。因此,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往往通过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情感主题及其基调进行剧本构思。流行音乐为电影改编带来了新的改编体裁和路径。
最后,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为电影改编研究带来了新课题。电影学者需重新考虑电影改编的相关问题,如改编的边界、体裁等问题。传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因为涉及情节、人物性格、思想等方面的变异,因此改编的忠实度成为传统电影改编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流行音乐由于缺乏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因此,可能忠实度的理论问题将在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中不复存在,或不再那么重要。这是电影改编理论的新的问题。
流行音乐的电影是近年华语电影出现的新现象,上述是对它的基本的认识。笔者认为,不能停留于表层的客观的认识层面,需要对这种新兴的电影改编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以近年三部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作品来看,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先有音乐,后有电影,都是用音乐既定的情感主题来组织电影故事和情节。音乐《同桌的你》表达的是对羞涩、懵懂的校园青春友谊的追忆;音乐《栀子花开》用“栀子花”比喻少男少女开始成熟并绽放的青春,并表达了对这朵绽放的青春的礼赞,歌颂了青春的无邪浪漫与天真;音乐《后来》表达的青春更加理智、成熟稳重,也带有感怀伤逝的悲伤情调,它以后知后觉的成熟与理性的视角对早已消逝的曾经年少任性的青春进行追悼与沉思。由于先出现的流行音乐本身的情感基调与主题,使得改编后的流行音乐电影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也被定格。这种主题先行的改编限制了剧本的原创发挥,创作人员仅仅是机械复制、生搬硬套地创作情节。这种改编模式,如果没有深厚的剧本创作功底,很可能导致改编过来的电影缺乏丰富曲折的情节,缺乏矛盾复杂而饱满的故事人物。 近年三部流行音乐改编的电影都有这一缺点。改编后的流行音乐电影没能深刻地展示青春男女复杂的爱情心理,电影往往停留在用影像图解音乐表层,对青春的影像表达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反思。电影《栀子花开》故事情节雷人,平庸单调,缺乏逻辑张力,如影片的叙事进程动力完全建立在三位好友的死亡之上。没有她们的死亡,就无法推进故事。这种死亡、事故的情节推动在《栀子花开》中显得极其平庸。《同桌的你》也存在诸多情节漏洞。
由于主题先行,生搬硬套,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电影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巨大的艺术落差。《同桌的你》中青春的羞涩与懵懂,《栀子花开》中青春的浪漫无邪,《后来》中青春的伤感沉思与哀伤,都表达了对不同阶段纯真的青春与爱情的追忆。但改编后的同名电影中的青春及爱情都失去了情感的纯真与无邪,过早地死于成人世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如电影《同桌的你》,林一与周小栀的爱情完全建立在功利价值观之上。流行音乐中对美好纯真非功利的青春与爱情的追忆,在电影中完全被消费社会的资本与功利绑架。显然,这都是由于缺乏原创性的改编导致的结果。这说明当下话语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点,情感也逐渐失去它的本真,艺术性水准不高。
进入新世纪,消费文化甚嚣尘上,中国电影的青春表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消费青春”。“消费青春”是笔者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指在当代电影中对青春的消费及其资本化现象。在“消费青春”的资本逻辑引导下,华语电影对青春的怀旧与追忆的终极目的都指向青春与怀旧的消费价值。“怀旧”或“青春”仅仅是获取资本的一个策略,其目的是对青春进行消费,以谋取更多的票房收入。国内学者对此看法基本形成一致,如金丹元认为:“在消费语境下,怀旧电影虽然指向过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但这种历史意义并不是它所真正追求的,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怀旧的消费价值。”国内当代电影青春的消费化或资本化是当代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华语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则是这一新现象的新近表现。如电影《同桌的你》中,林一开场白的陈述充斥着资本化的生活:体面的大公司、纽约二环外安静的大三居、开着豪华的大Limo 上班、顶级的米其林七星级早餐。影片中林一与小栀的爱情也完全以各种功利价值为基础。电影《栀子花开》中对大学青春的资本化更严重。影片中言蹊和三位好友的寝室的装潢是中产阶级洛可可的审美风格,妆台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名牌化妆品,还有红酒和威士忌。影片中几位主人公经常出没灯红酒绿的酒吧,夜生活丰富。这样的大学青春是被高度资本化的青春,完全脱离了真实校园青春生活的朴素,甚至是艰辛与贫寒,丧失了现实的表达力与批判力。《后来的我们》是三部流行音乐电影改编中最具艺术涵养的作品,其作品基调也基本保持着歌曲的理性、哀伤。镜头语言也倾向于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它也难逃资本对青春的奴役。影片讲述了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在都市奋斗的青春的困境与迷惘,最终分道扬镳的悲伤故事。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人的梦想、青春的迷惘与挫折、困境都来自于对资本的追逐。他们想要的青春是在大都市北京拥有一所豪华的房子,在北京这个代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都市扎根。他们青春的一切悲欢离合以及“后来的”悲伤的结局都是资本所控制的。可以说,现代年轻人的青春、感情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在流行音乐改编的电影中,资本化的青春实质是对消费社会资本逻辑的服从。这种浮华的青春早已被消费意识形态绑架,是丧失了本真的青春。电影通过对青春的各种资本化的宣扬,呈现眼花缭乱的青春消费景观,观众的观看,不可能产生深刻的青春反思,只会催生观众拜金主义价值观,最终实现的是对消费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综上,近年流行音乐电影改编的现象,本质上是既有的成功的音乐品牌通过自身的知名度进行的再次的商业投机,通过流行音乐的市场价值创造更多的电影票房。音乐在这里完全不再是电影的本质的组成成分,而成为一个商业噱头或卖点。流行音乐改编电影是一种娱乐电影,其创作是主题先行,用影像图解音乐,其青春的表达属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消费,被消费意识形态绑架,丧失了青春的纯真。通过流行音乐电影改编的批判性透视,警醒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音乐人,不应该只顾商业利润,消费粉丝与青春,希望给华语电影创作出具有更高艺术水平与现实表达力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