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真实:一种唯物史观分析

2018-11-14 19:23孙延凤
电影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真实性纪录片

孙延凤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纪录片的真实性历来为学界探讨不息的重要课题。尽管人们试图从不同维度描述、阐释和反思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目前学界对此研究较少涉及唯物史观视角下纪录片的真实性。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唯物史观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大影响。据此,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拟将运用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透视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力图运用三个主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人为本、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论对其展开阐述。

近年来,学界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大致形成的共识是:它是导演对人与社会中诸多事件进行观察、思考后,再经过后期编辑制作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影像文本后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真实,在这种真实中,必然反映了导演的观察视角,渗透着他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探析,以期用思辨的思维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对纪录片的真实创作进行指导。

一、纪录片真实性:再现社会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的观点。纪录片作为文艺的一种意识形态,它被社会存在所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纪录片的内容真实再现社会存在

纪录片是对客观真实的再现,纪录片的本质决定着它记录的内容为客观真实。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项目调研历经5年,拍摄用时4个月,记录了修复大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故宫中损毁破旧的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修复大师对故宫中已经破损的文物的修复就是一种文艺创作,这项修复复新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文物真实面目,符合唯物史观中包含的文艺观,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要尊重社会存在。在修旧的过程中,很多文物破损的地方很难找到完全一致的材料进行修复,就需要用看似相似的材料代替,如木雕佛像的修复,佛像的一个手指头已经断掉遗失,修复师就找了跟佛像材质相仿的其他材质代替了木头,这时虽然呈现出了文物的原貌,但文物的材料已经改变,这样的创作已经是修复师对文物的再创作,已非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再现,而是经过修复师主观创造的再现,而纪录片记录这些对艺术品主观再造的过程,有违纪录片创作内容真实的原则。

(二)纪录片的摄制技法真实再现社会存在

1.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为了达到文本预期的主题效果会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摆拍,而不是对拍摄人物事件的真实记录,所拍摄的内容不是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而是被主观臆造的社会存在。这是纪录片的非真实创作。

2.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纪录片后期制作如虎添翼,各种炫酷的特技、高超的合成技术让纪录片可以完成拍不到的镜头,还原历史。可是,这种经过后期合成的历史画面是不是真实的社会存在,无从查证。历史文献类纪录片中有很多利用搬演的方式再现历史,这些表演是通过创作团队的再创造再现历史,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是否能够再现真实历史值得商榷,而纪录片运用这些不知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头去再现历史是一种非真实的记录。

但是,无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摄制技法的使用,都是纪录片创作者通过自己对艺术能动的了解和掌握。科学地分析出与损毁或者是已经缺失的部分最为接近的材料,且这种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被记录对象的真实形态,这种经过艺术家主观再造的艺术呈现属于科学的意识形态,能够能动地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因此,艺术的真实和非真实是辩证统一的,进而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种辩证的真实。

(三)纪录片创作的倾向性真实再现社会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马恩文艺观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复杂性——文艺生产更为复杂:有倾向性。文艺是有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纪录片的创作作为文艺生产的一个方向,其倾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主题性。一个纪录片与纯粹的录像的区别就在于纪录片创作具有主题倾向。因此,纪录片创作才能称之为艺术创作。虽然纪录片有创作倾向,但其仍能真实反映社会存在。纪录片《水果传》是对水果的成长、成熟、被加工、被食用的真实记录,但它每一期的创作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变身、异族、滋味、旅行、灵感、诱惑。每一期节目都被赋予了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创作正体现着马恩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艺观。艺术将生活的表象层层剥掉,发现它的内核或本质,并将其呈现出来,赋予其种种意义,展现给我们看。《水果传》既呈现给观众新鲜奇异、色彩斑斓犹如万花筒一般奇妙的真实水果世界:果肉崩裂、果汁四溢的水果动态瞬间;四季悄然变迁的绝美历程;呈现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景象。又让受众抛开水果去领悟到远高于水果本身的智慧思考。纪录片这种人类特殊的对象化生产活动实现了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二、纪录片真实性: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体,以人为本义。具体表现为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组织人、提高人、关爱人、服务人、造福人、解放人、发展人,等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大量以人为本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展现着人作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纪录片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

(一)纪录片的真实需要依靠人

1.纪录片的真实性需要依靠被记录主体的真实。而被记录主体,真实依靠人的创造。《故宫》第一集到第三集《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讲述故宫的建造过程。礼部尚书李至刚的提议——北平应立为京都,得到永乐皇帝的认可,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天下,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迁都北平的建议是依靠人的想法提出的,没有这个提议就无所谓故宫的建设。而建造过程中搬运巨石木材也都是依靠人的体力与智慧。在没有各种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条件下,古代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工匠精神创造着故宫这样的伟大建筑。这些真实的创造才为后人提供创作纪录片的机会与可能,也为纪录片的真实提供原始的真实。

2.纪录片的创作依靠人的智慧。纪录片的真实也有赖于创作团队对创作真实的认知与坚守。从文本真实到拍摄真实再到后期制作真实,这些都依靠人的智慧去再现历史的真实、再现历史遗产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圆明园》第四集《圆明园悲歌》利用漫画、情景再现、照片等影像方式再现圆明园被纵火焚烧的悲惨耻辱历史,外国士兵们手持火把闯进圆明园到处纵火,几十处地方顷刻间冒出团团浓烟。

(二)纪录片的真实需要尊重人

1.纪录片的真实性需要尊重受众了解真实的权利、尊重受众对美的追求的权利。纪录片《中国通史》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壮阔历史图景,展现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该纪录片客观地向受众展现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创作尊重受众了解历史的需求。同时利用后期制作技术制作特效让原本枯燥的历史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呈现给受众,让受众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原貌,感知历史规律。

2.纪录片的真实需要尊重人作为被记录主体的真实。纪录片《大师》对大师的一生凝练出一条叙事线或一个横切面,或是一生的某一个节点来彰显大师的精神。每期中都将大师们众所周知的丰功伟绩隐藏起来,摘掉他们的光环,展现真实的大师,彰显民族精神,让人们领悟到原汁原味的大师的思想和人生的精华,尽显大师本色,表现真实的大师,尊重大师作为被记录对象的真实。

三、纪录片真实性:展现依赖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本质和性格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物性格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环境,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纪录片在记录人物时,要使人物的行为真正植根于具体的现实关系之中,要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大师》记录了冰心处在五四运动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看到人心灵中的疾患远甚于人肉体上的病痛,为无数的青年人着想,开始探讨人格的独立,人性的健康。这样社会环境中的冰心富有爱心,优雅而正直。也正是在文化运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冰心也在无意识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和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因此,人们也必然生活于社会的思想关系、政治关系中。纪录片利用解说词和各种影像资料展现冰心的真实性格,更真实地展现出影响冰心性格形成的具体社会历史原因,这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根植于具体的现实环境之中,在其性格中包含巨大的历史内容。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现实而独立存在,它只是特定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

1.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强调指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其确切含义是: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最终根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并随着这种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纪录片记录的真实人物根植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并且随其变化而变化。纪录片《大师》中冰心因母亲身体虚弱经常吐血而学习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这种意识的转变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的状况——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进而引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五四爱国运动,需要更多的文学青年写文章痛斥当时政府的无能与懦弱。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意识形态的变化。

2.纪录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它无法离开特定的现实而独立存在。不同时期纪录片有不同特点,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意识形态产物。《话说长江》1983年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并创造了纪录片的各种奇观。之所以如此轰动,就是因为它的创作迎合了时代和人们的需求。1976年,中国长达十年的动乱结束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恢复了正常的运转,人民的精神家园也面临重建。在过去十几年间人们的精神世界坍塌太多,当新时期慢慢向人们走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心既充满迷惘,又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在那段时期,任何彰显国家强盛的事件都可以振奋民族精神。那时候的人心里只有一个期望,就是希望国家富强,被世界认可。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创作无法离开当时的现实而独立存在,它顺应历史的要求,满足人们对国家强盛的强烈诉求。

四、结 语

在阐述中,发现如下:唯物史观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和道路引领,要辩证地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创作;纪录片的真实创作应确立正确出发点,立足现实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现有的、有生命的个体出发;纪录片的创作也要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积极能动作用,力争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真实性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广告的真实性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