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坪
在缅甸,人们普遍认为汉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因此汉语学习者指不胜屈,而每个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更是截然不同。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习者的所在环境、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施教者的教学策略等等。本文笔者将着重通过对缅甸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其年龄、性别、及家里是否会有人说汉语)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希望能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及帮助作用。
占地400多平方公里的大其力位于缅甸北部,与泰国、老挝接壤,发展较快,是缅甸的中等城市。其与泰国湄赛并称为湄赛河畔的双子镇,在泰缅边境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其力常住人口约二十多万,华人占了三万多。大其力大华佛经示范学校就位于这座素有“金三角”之称的城市。
大其力大华佛经示范学校于1998年竣工。是一所隶属于大华理事会领导下,由当地华侨领袖和侨贤、侨胞自愿募集资金创办的民办性质的学校。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2年制幼儿教育,6年制小学教育,3年初中制教育和3年制高中教育为一体的14年一贯制学校。主要以教授汉语为主要内容的半日制学历教育。学习者以当地华裔子女为主,所有愿意到校学习汉语的各族适龄儿童、青少年也是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一所社会团体举办的公益性教育服务事业。
大其力大华佛经学校现有一千八百余名学生,每位学生不是按年龄而是按汉语水平等级进行分级分班。笔者选取年龄集中在9岁到14岁的学习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一方面笔者所教授年级的学习者大多集中于这个年龄段,方便数据采集与实际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者身体、心理等高度发展的阶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本次问卷调查共200份,其中有效问卷调查共198份。
本次问卷调查9岁—11岁段共98名;12岁—14岁段共100名。其中9岁—11岁段的学习者有80名喜欢汉语,11名对汉语持一般的态度,7名不喜欢汉语。12岁—14岁段的学习者有92名喜欢汉语,6名对汉语持一般的态度,2名不喜欢汉语。
不论是外部因素如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等,亦或是内部因素如学习目的、认知能力,再或是生理因素如年龄、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度等都会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生理因素中的年龄因素更是影响重大。关于年龄大小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一直褒贬不一。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年纪小的学习者比年龄大的学习者学得更快,且认为年纪小的学习者习得成分更大而年纪偏大的学习者则是学习比例更大。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又被称为“临界期”假说。其定义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根据调查数据(为方便阐述,笔者暂将9岁—11岁年纪段称为“A段;12岁—14岁年纪段称为“B段”),将A段与B段相比较,可得出:喜欢汉语的受访者B段比A段多12人,对汉语喜爱程度持一般态度的受访者B段比A段少5人,不喜欢汉语的受访者B段比A段少5人(如表1)。根据数据结果,不难看出随着年纪的增长,受访者对汉语的喜爱总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
表1
喜爱与否年龄 喜欢汉语对汉语持一般态度不喜欢汉语9岁—11岁段8011712岁—14岁段9262
198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学习者大多数正值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一年纪段的学习者不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都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学习者急于肯定自己,一方面对自己的成长“沾沾自喜”,同时又对外部环境与人物保持着敬畏与警戒,是一个儿童与成人的混合体。对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将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的独立性相结合。这个年纪段的汉语学习者大多处于渴望拥有自己独立判断选择的权利,渴望自由,不喜他人干涉自己,但又希望身边的长者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帮助支持自己。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施教者应从宏观方面引导学习者的方向,在学习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们用自己习惯熟悉的学习策略进行汉语学习。施教者做好一个“指路人”,这条路具体怎么走,可让学习者独立探索,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帮助与指引。(2)将趣味性与知识讲解相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的系统学习而使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技能达到相应标准。这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干枯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这个年纪段的学习者在接收能力增强、注意力时间变长的同时,也保留了小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性、美好事物的向往。教育者应当有趣地讲解理论知识点,例如穿插一些相关趣味小游戏、使用颜色鲜艳的教具、运用多媒体设备等等。以此来刺激学习者大脑的活跃性,诱发其学习动机,保持延长其注意力。(3)将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相结合。奖励与惩罚本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用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一堂汉语课的成功与否可以从学习者的积极活跃性与参与率略知一二。“鲇鱼效应指的是将个别充满活力并具有竞争力的人加入到群体中,使群体内部紧张起来,群体内部人员的惰性得以改变,从而使整个群体充满活力的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施教者据此可以点带面,使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影响内向的学习者,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习者中,男生89名,女生109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喜爱汉语的人数:男生66名,女生87名;对汉语持一般态度的人数:男生8名,女生12名;不喜欢汉语的人数:男生15名,女生10名(如表2)。
表2
喜爱与否性别 喜欢汉语对汉语持一般态度不喜欢汉语男生66815女生871210
据研究表明,两性之间的差异早在胎儿时期便开始有显著的差别,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差异更是大相径庭。例如:男女在很多能力和认知加工方面都存在性别差异。,Kimura等人对男女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男女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在数学能力、空间能力、投掷的准确性和机械推理方面好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流畅性、知觉速度、动作协调性、物体位置记忆和算术计算方面好于男性。根据调查数据,喜爱汉语的男生比女生少21名;对汉语持一般态度的男生比女生少4名;不喜欢汉语的男生比女生多5名。可以看出,对汉语吃喜欢态度的女生多于男生。
综上所述,两性之间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汉语教育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变弊为利。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文字数字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存在让不少学习者头疼不已的成段成篇文字。面对这种情况,汉语教育者应当正确、适当将文字变成简短明了的数字。例如进行课文教学时,施教者首先应当引导学习者将文章段落标明,让学习者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其次将可行性段落文字用数据、图表等方式展示给学习者,方便学习者将文字具体化。这样既符合女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又参杂了男生感兴趣的数学。(2)文字逻辑化。不少学习者在理解课文、或者写作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更甚者提不起兴趣直接跳过回避。为了减少学习者的畏难情绪,施教者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层层递进,引导帮助学习者捋清文章脉络,理解层次结构,帮助习者达到更高一个层次,使其产生自我成就感,增强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里有人会讲汉语的学习者有112名,家里没有人会讲汉语的学习者有86名。家里会讲汉语的学习者与家里不会讲汉语的学习者相比,前者比后者多31名对汉语持喜欢态度、前者比后者多9名对汉语持一般态度、前者比后者少3名对汉语持不喜欢态度。总体来看,家里有会讲汉语的学习者普遍比家里没有会讲汉语的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性更强(如表3)。
表3
家里是否有人会讲汉语喜欢汉语对汉语持一般态度不喜欢汉语有87169没有69125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誉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个人最先接触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往往是家庭教育。一个成人的性格、思想观念的形成很大部分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诚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家里有人会讲汉语的学习者比起家里没有人会讲汉语的学习者,有一定的优势(如:回到家也是汉语环境、有困难时有人及时进行帮助等),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前者一定比后者学得更快、更好。施教者要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笔者认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施教者可以让家里会讲汉语的学习者与家里没有人会讲汉语的学习者互帮互助,结对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家里没有人会讲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可以减弱家里有人会讲汉语学习者的骄傲情绪且能不断刺激其学习动机。
著名对外汉语教学大师刘珣在书中写到“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既然是一门专门的学科,那么一定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每一位对外汉语教育者一定要在充分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结合各所在国、所在教学单位、教学对象,研究出最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式。虽然个体的贡献显得微不足道,但寸积铢累,世界各国的汉语之花播种者一起努力,定当使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得越来越好。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媛.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陈琳.语言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原因与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4]Kimura,D.Underrepresentation or misrepresentation?[A].W.M.Willians,S.J.Ceci.Why aren’t more women in science?[M].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