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叙述的人生

2018-11-14 09:21
黄河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例错位虚构

写小说与写诗一样,对于我都是得之于意外。

2010年2月4日是小年,我突然萌生写小说的想法,在入夜节日喜庆的鞭炮中收获了一万多字,此后陆续写一些短篇小说。这年秋天,我去了父亲曾经的工作地——东南沿海著名的海港涵江古镇,这里在解放前有“小上海”之称,曾列为福建四大名镇之一。我根据八九岁的记忆循着涵江水道找到了徐宅,才发觉记忆清晰的部分对应了模糊的现实,而混沌的印象被真实重新刻划,错位让我置身于部分认识无非、部分物是人非的时空交错之境。

一个小触动就足够开启漫长的叙述。多年来,我费心收罗研究之用的晋商素材,除完成了两篇论文之外,一直厚积着却未能薄发于文学。没想到却在涵江做了尝试,在小说中无论晋商与闽商都是商业载体,物事人性才是主体,“变”是核心,在时空交错中推进两个叙事关系。一个时间是徐家的百年沧海桑田之变,另一个时间是闯入者在1974年与2010年的岁月成长之变。我在叠加的、貌似真实的、弱化的叙述中,让两者之间,谁是谁的主家,谁又是谁的客方,互相兼容,因为历史本来就如此。

除了开头部分徐宅主人回答出现“我”字之外,全篇几乎无“我”,人称都是“你”。我被分解为两个角色,现在进行时的导演——“你”和过去进行时的少年——“你”,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我想与实际保持行进中的距离,这是源于当时错位的通感,也算是叙述的角度,作为叙述者的我控制着你,但却被你牵引着走到未知处,我喜欢在未知中行进叙述,犹如茫茫人生,何处是归宿。如果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写作者的我希望能够和读者站在一起审视“你”。如果从真实性的感受来说,你的曾经并不完全是所叙述的你,你的现在却完全可能是虚构中的你。如此,叙述就有了客观上的神秘和主观上的肆意。

对我来说,创作文本只有诗与非诗叙述两种,诗的文字是上升为灵魂的一炷香,非诗的文字是沉降下来的一钵土或一盆水,有结构有承载。这种非诗的叙述体例不一定是小说,可以是散文,笔记或者资料集成等等,只要能调动最大的想象空间,就可以穿插使用,都产生合理性。

所以,我一直不愿意将虚构与写实划清界限,也没这样的必要,好的小说可以是散文,好的散文也是小说,只要叙述中存在某种可能,自然就会有某种形态的体例为之呈现出来。我喜欢将小说、散文、诗歌各自的特性糅合到使用的文体中,比如诗歌中注重心理暗示与叙事场景的结合,散文注重想象中推测的可能性,小说中注重主客观身份的变化,以及诗意的张力。所有的虚构都是真实的,而真实便也是虚构,我希望是这样,错位可以让时空转换得更加随心所欲,所有的不确定性在我看来才是最真实的。

《涵江茫茫》中寻访部分写于2010年像散文,回忆部分写于2013年像小说,原文还穿插着一些诗作为段落前引。2016年改了一稿,2017年又将这个中篇删除了一万字,正好是小年这天。有巧合便有错位,时间静默呈现,叙述是生活的拐角,只是一种错位的猜测而已。

猜你喜欢
体例错位虚构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有趣的错位摄影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