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虎原
位于长城脚下的清水河,每年春夏相连的好长一段时间,在城关镇永安街几个农贸市场,总有一些被太阳晒成茄紫色的农民男女,坐在光踏踏的水泥沿台上,面前或搁一只柳条筐或摊一条编织袋,摆放着齐刷刷的野苦菜,出售给当地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过客。
看着这些白根绿叶的嫩苦菜,心里一阵悸动,思绪把我拉回到童年时代吃不饱肚子的回忆之中。
20世纪60年代,我们家兄弟姐妹五六个,当年粮食极其有限。亏得父母勤劳节俭,硬是靠吃野菜把我们从贫困的日子中拉扯出来。
每年草木萌发的季节,故乡的坡坡梁梁沟沟洼洼,头一年耕种但第二年还没犁没耙的田地里,野苦菜破土而出了。刚露头的野苦菜叶尖呈紫红色,之后叶子紧贴着地皮一天天长大,在太阳光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灰绿色——这可是那个年代老百姓首选的充饥之物。
母亲总是早起晚睡,尽快把家务活儿料理停当,约上关系较好的左邻右舍,挎上柳条篮子走向田野采掘野苦菜。父亲只要能腾出身来,也尽可能地一同前往。因为解决眼前断炊问题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他们瞅准一片好苦菜,就赶紧跪在地上,左手捏着苦菜的叶子,右手握着铁铲的木柄,将铲刃紧挨苦菜的苗根直插进泥土里用力剜起——白胖胖的苦菜根就挑出来了。因此,人们也把挖苦菜叫作挑苦菜。
那时的村妇们穿戴极其简朴,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野外挑苦菜,根本不顾及弄脏衣裤,都拿膝盖当脚走。这样前后左右腾挪进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只记得母亲的动作很是麻利,运气好的时候,个把时辰,就能挑满一箩筐。
野苦菜带回家,先要拣出混杂在里边的柴枝草梗,用指甲掐去败叶和毛根,再用清水冲洗后,投进开水锅里焯煮片刻工夫,用笊篱捞出晾凉,上案切成半寸来长的小段,调上咸盐就可以食用了。要是来了客人或者改善一下生活,母亲就在切碎的苦菜里和上一定比例的熟土豆丝,额外滴几点胡油拌匀了吃,味道比单一的苦菜要好出许多。
不管哪种烹调法,只记得大人们吃得很带劲,连话都顾不上说。怎奈我那时年龄小,吃进嘴里除了味苦就是粗涩,难以下咽。父母见我偷偷掉眼泪,要么找来一匙半碗剩稀饭,要么煮一两个山药蛋,哄劝我说:“等明儿个,给你喝炒面糊糊……”
其实吃苦菜比起吃灰菜、苜蓿、蒲公英、榆钱等,不但数量多容易得手,而且可采挖的时间持续较长,就是连着顿吃也不会上火肠干。
时间一转眼过去半个多世纪,昔日的饥荒早已成为遥远的故事。如今的不少人,一日三餐油满肉肥,吃出富贵病的不在少数,于是又想起了绿色食品以及粗粮来。类似蒸南瓜、煮玉米、豆面拌汤、荞面圪团、小米稀粥等,悄然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返璞归真追求原生态饮食的潮流中,也自然不能缺了野苦菜。
因此,山城小县清水河的街头,就有了卖苦菜的农民。他们不用种不用锄,白手起家走到田野就能挑上一袋袋一筐筐的野苦菜,拿到集市很抢手。最早上市的一斤能卖30块钱,随着时令推移根叶变老而价跌,即使最便宜的时候一斤也要卖到5块钱。
野苦菜怎么摇身一变这么金贵?我查阅了有关资料。野苦菜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蛋白质、脂肪、糖分、铁、钙、磷、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和胃、清肺止咳、益肝利尿等功效。常吃它,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前些年我老家有位同学患上了胃病,一吃饭就反酸水,跑了不少医院花了不少钱,但病情没有根本性好转。后听信了一个小偏方——吃苦菜。吃过半个春天一个夏天后,到秋天苦菜实在咬不动了,就煮汤喝。不到一年时间,胃病果然好了。
这些年来每当吃苦菜的季节,我也少不了在故乡买几回野苦菜,少则几斤多则十几斤,精心加工后储存在冰柜里,零零星星就饭吃。我也常常边吃边和儿子儿媳们讲起自己小时候吃苦菜的某些细节,目的是告诫他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劳节俭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风,不但要牢记在心,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故乡和三五个好友下馆子,我也少不了点一盘野苦菜。吃过几筷子苦菜后呷一口白酒,感觉甜津津的。我多次把这种口感与酒友们相告,并讨教原委,结果他们的说法惊人的一致——苦尽甜来……
哦,不同的年代吃苦菜,竟然是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