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华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这一教育的主要途径。所谓“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借心理效应之石,攻班级管理之玉”。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提升
一、让每个学生都有迈过去的“门槛”
语文作业抄写马虎是一些成绩较差学生的通病,要想提高他们的成绩,认真抄写是基础,根据“门槛效应”,我在给每个孩子改抄写时,只要发现一处写得漂亮的字,就在这个字的旁边盖上一个“书写漂亮”的印章,后来是几个词语,再后来是一个自然段,时间一长,这群“难缠户”竟然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的坏习惯慢慢地消失了,成绩也跟着慢慢提升了。
二、让班级中的问题学生止步“蝴蝶效应”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我们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一件事不经意地处理,如果是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如果是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輩子。
有一次课下,一向乖巧的马××偷偷告诉我:高××每次放学都把她带到女厕所,让她带钱给她花,不给就打她耳光,还不准告诉老师和家长。听后,我感到异常惊讶,本是在帖子里看到的竟然出现在我们班,我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更害怕它的蝴蝶效应,我不能随意处理,要巧妙引导高××彻底改变,我先稳住马××,让她不要告诉高××我知道这件事,然后我在一次放学的路上,叫住了高××,和她边走边聊,聊学习,聊家庭,聊朋友,聊着聊着,她似乎明白了我的来意,主动和我交代了欺负马××的事,也说出了原因。让我不要告诉家长,她一定彻底改掉。我答应了她并击掌。我只对她提出一个要求,每天放学陪她回家。就这样,在以后她再也没有欺负别人。
三、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得到“禁果”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疏导和沟通。更不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制定班级公约,制定“几不准”“几要”,人为地给学生设计了各种“禁果”,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班级公约却充满好奇心、破坏欲和抵触情绪,导致班级公约执行不下去,落实不到位,使班级公约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最终只会落得纸黄灰满的结果。相反,如果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能注意到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能够实践的,比如把自己身边的垃圾捡起来,而不是不准乱丢垃圾,班级管理就会事半功倍。
四、让班级中的“活跃者”成为“鲶鱼”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直到船长去世,才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这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它们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新接了四(3)班,班级纪律较差,一时竟令我手足无措,但课下我发现,班里有一大群孩子总是跟在汪××的身边,像影子一样形影不离。可是这个孩子的成绩却平平,再一调查,原来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就是一个人缘特好的学生,他鬼点子多,会玩各种玩具,而且大大咧咧,肯吃亏,所以大家都喜欢和他玩,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在他身上运用“鲶鱼”效应,让他担任班级纪律委员,没有想到,他这条“鲶鱼”干得有模有样,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他的驱使下一个个变得乖乖的,班级纪律出现逆转。
班级管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艺术。只要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体会学生的内心想法,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