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崔英静 宋莉璐
摘 要:由于音乐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及培养途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对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难题,本文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对该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对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音乐艺术类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索
音乐艺术类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一种,既具有艺术类大学生的一般性,因专业要求、社会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又具有不同于体育、美术、影视编导等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深刻认识该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准确把握其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心态和行为规律,有计划性、针对性点面结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教育效果。
1、 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多是从小学习某种器乐或声乐表演,高考通过艺术类提前专业面试进入高校的一类大学生,他们多半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就形成浓厚的师门意识[1],进入大学后更是采取一对一小课专业学习的形式,同时,学校在对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充分安排了舞台实践练习,承担综合类大学多项比赛及演出任务。因此,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情感充沛,缺乏对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音乐道路的追求使得该类大学生更加重视情感的来源和积累,更加擅长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这使得音乐艺术类大学生拥有更加充沛的情感和想象力,但对于三观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丰富的情感往往会被带入到其日常生活中,影响其选择和决断。遇到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必须理性对待的问题,往往事后极大的挫伤其自尊心,从而导致遭遇挫折后出现焦虑、抑郁、极端发泄及心理失衡等现象。
1.2自我意识强烈,缺乏有效的纪律约束
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多出自家境富裕的家庭中,在资源的给予和家庭教育上,养成其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对于“纪律”“制度”“规定”有着不正确的理解。在艺术类院校,尤其是普通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类学院中,不难发现,上课迟到早退、寝室卫生脏乱、学生集体活动不积极等现象。该类大学生错误的将“自由”“独立”“个性”理解为特立独行、自由自在和不随波逐流[2]。
1.3学习浮躁,缺乏基础知识,政治意识薄弱
音乐艺术类大学生有不同于普文普理大学生的培养路径,对于专业的的学习远大于其他知识的积累,该类大学生对于专业老师的崇拜,使得高校辅导员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行为管理日趋弱化。同时,对于专业学习的单方面过分追求使得该类大学生脱离通识教育,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哲学历史乃至生活常识掌握非常少,政治参与度低,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提高。
2、 高校辅导员在该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辅导员缺乏心理学专业素养,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招聘放宽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老师多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综合类大学尤甚。所以,对于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指导缺乏专业知识,容易把艺术类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思想品德问题混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没有理论技术支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教育后收获甚微,反而引起该类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抵触情绪。
2.2举办活动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低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采用遗留多年的传统形式,例如讲座、班会、主题演讲、观看记录篇等,忽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问题同学的不同需求,没有做到其心坎里,不仅达不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更是遭来学生抵触的坏影响,如果再强制学生硬性参加,更会造成学生“被活动”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挫伤。
3、 加强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创新宣传途径及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结合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常用工具,将教育宣传阵地从线下变成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事件的问题、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将心理学知识与音乐艺术学知识相结合,开展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音乐疗法等讲座,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3.2高校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辅导员应该持续的进行相关领域的深造和学习,积累典型案例,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提升沟通和谈话技巧,对于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常見的心理健康类问题及时甄别、点面俱到、入脑入心,分清思想政治和心理问题的区别,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参加研修和讲座,与同行及时交流汇总问题。最后,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积极转介,调动起学生、家长、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同资源,适时、恰当、有效的解决问题。
3.3针对音乐艺术类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辅导员采用分层次引导
四个年级,年级特征明显。因此,按照年级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大一新生,在入校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掌握数据及对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备案,寻求专业帮助乃治疗,并在某些方面进行特殊的照顾或引导。辅导员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团体训练法”、“音乐疗法”、“影音教育法”等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用其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
大二学生,是两极分化的关键期,部分同学开始将精力从知识学习及学生活动的参加转向校外,有的同学开始投入到恋爱、游戏、消磨时间中。高校辅导员应该关注优等生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使用“心理测评法”警醒他这样下去情况将不可收拾,对于所有同学,可以采取“案例教育法”、“个性优化法”等。
大三学生,选择的恐惧和迷茫以及身边同辈的影响着他们,此时,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帮助选择困难的同学分析其求职意向,让有明确目标的同学介绍学习方式方法。召开相应的讲座。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推荐一些不同岗位部门的生存现状及工作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及兴趣作出最佳选择,尽快帮助学生度过迷茫的时期。
大四毕业生,作为马上进入社会的准职场人,同学们面临求职面试、考试结果、毕业失恋等一系列问题,高校辅导员可以组织情景体验和角色模拟、考研经验交流会、组织毕业晚会、集体舞会等合理的途径。这个时候,格外注意毕业、就业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做时时关注,保证每位同学顺利离校。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谨记教育职责、坚守教育理念,汲取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有针对性、技巧性、理论性的开展工作,将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培养内外兼修、才艺双全、健全完善的优秀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晓婷.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
[2]陈嘉迪.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文学教育,2012,(7).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