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进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肾衰终末期也指尿毒症期,是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综合病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可累积其他系统并发症,有研究显示钙磷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相关性,病死率极高[1,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限制磷的摄入,可以降低高磷血症的发生率,继而控制患者血钙含量,使两种元素保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磷的摄入,降低患者高磷血症、低钙、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医护一体化是指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由、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3]。这种模式下,双方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合作,通过分享决策过程,落实责任和权力来实施对患者的医疗和护理[4]。我科2016年1月开始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00例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男43例,女57例。慢性肾炎48例,糖尿病肾病22例,高血压肾病12例,多囊肾6例,免疫性肾病3例,痛风性肾病5例,梗阻性肾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指征[6],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等于或超过3个月,且每周透析≥2次;均血磷≥1.78 mmol/L,均遵医嘱正在服用磷结合剂;均意识清楚,无精神障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阅读能力,对治疗和调查项目能理解;均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心脏和肝脏功能异常、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按照分组安排不同的透析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液透析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即为门诊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放宣传材料、关注患者饮食、限制摄入以及根据血磷、血钙等含量调整治疗方案。
2.1.1 在患者第一次门诊透析时,向患者发放并讲解自制的《血液透析患者须知》、《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营养》,并向患者讲解饮食中的注意事项。
2.1.2 治疗方案的调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血磷、血钙以及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执行医嘱。并向患者讲解高磷血症的危害、症状、发生原理及预防护理相关知识等。
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方法。
2.2.1 建立医护健康教育小组 健康教育小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及6名护士组成。我院透析中心门诊部共有90台机器,分为A~F 6个透析治疗诊疗区。健康教育小组的6名护士分区管理患者的化验信息,每月转抄患者的化验结果,敦促患者每月进行化验并及时反馈化验结果。由主管护师总结化验结果,将信息反馈给医生组。主管医师将化验结果录入电脑,建立患者化验结果档案数据库,描绘血钙、血磷化验值与时间的曲线图,以便随时回顾患者以往的钙磷含量,将每月总结结果汇总给副主任医师。
2.2.2 定期学习培训 全体医护人员定期参加由科室组织的专项培训,每月2次,加强护士对血液透析相关的相关理论的基础建设,使医护工作不再是机械性的重复操作,提高主观能动性,在护士与医生之间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取长补短。
2.2.3 个体化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掌握患者血钙、血磷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健康教育内容。了解患者在透析期间的饮食,并建立档案,与《透析患者饮食营养》进行比对。人体对天然食物中磷的吸收率大约在40%~60%之间,但食品添加剂中的无机磷人体则是100%吸收。肾病患者严格禁止各种熟食及包装食品。同时,建议患者尽量选取磷含量较低的天然食物,比如鸡蛋等,并通过减少调料等方式降低人体对磷的吸收。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7],透析人群的血钙值要保持在2~2.5 mmol/L区间,最宜区间在2.11~2.37 mmol/L;如果在 2.5~2.75mmol/L区间是略偏高一些,遵医嘱注意调整钙片和骨化三醇的用量,如果大于3 mmol/L正常值的上限,则要积极采取降钙治疗。
2.2.4 建立医护反馈机制 门诊护士每日与医生共同了解患者目前病情,告知患者检验结果,并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护士做好记录[8]。根据患者情况拟定健康教育内容,交由护理组员执行,在给患者行输液或基础治疗的间隙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建立患者健康教育卡,交给患者保存阅读,以巩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在患者每次来门诊透析时,由组长分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调查,以及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2.3 观察指标 透析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血钙(mmol/L)、血磷(mmol/L)浓度数值进行对比分析。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钙、血磷含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含量对比 mmol/L(±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含量对比 mmol/L(±s)
组别 例数 血磷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483±0.216 2.344±0.216 2.321±0.387 2.253±0.387观察组 50 2.451±0.257 2.269±0.229 2.317±0.265 2.106±0.257 t 0.674 1.685 0.060 2.237 P 0.502 0.10 0.95 0.03血钙
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和急性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5]。通过限制磷摄入、透析充分、服用磷结合剂等方法控制血磷。饮食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6]。如何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控制饮食的意识和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透析疗法费用较高且迁延数日,很多患者处于焦虑等负性状态;透析后患者不舒适感增加,渐渐抵抗疾病的意志力下降,治疗依从性逐渐下降。一般3个月后,患者自我约束能力减弱,饮食开始随意,高磷血症等危险因素也开始出现[7]。医护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医生和护士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这种健康教育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医生与护士的重复性劳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通过医护反馈与共同查房机制加强了与血液透析患者之间的联系,在透析间期也能得到和住院一样的全方位医疗指导。通过医生护士的双重说服和监督,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让患者对自身疾病及转归的了解程度加深,饮食上注意自我控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钙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观察组血磷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含量。
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通过改变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患合作,共同促进患者康复,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血钙和血磷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