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玲 李 萍
(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 300222)
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静脉治疗实践标准》的规定,以及钢针“零容忍”理念的推广,留置针凭借其操作简单、不宜穿破血管、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治疗中,而心内科老年患者居多,因其血管脆性增加,弹性降低,经常出现药物外渗、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导致非计划拔针,平均留置时间仅为(50.41±1.62) h,保留时间较短。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不利于保护血管。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的风险管理理念[1],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给药错误、意外跌倒、压疮等护理管理中,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方法,分析问题存在的潜在原因,通过改进流程,预防问题发生。2017年7月开始,我科运用FMEA,前瞻性的评估留置针穿刺及维护中的失效因子,并进行留置针维护改善,有效降低了留置针的非计划拔针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至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使用留置针输液的1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 79 例,女 83 例,平均年龄(70.79±1.28)岁;2017年7至9月在心内科住院的使用留置针输液的17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2例,女84例,平均年龄(71.03±1.77)岁。两组患者均为入院后初次使用留置针输液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治疗,自己拔针者;②躁动患者。 在性别(χ2=0.415,P=0.519)、年龄 (t=-1.418,P=0.15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24 G一次性留置针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留置针穿刺及维护,包括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无张力粘贴无菌贴膜,高举平台法固定留置针以及每日的封冲管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至6月份非计划拔针的风险因素,计算并确定优先风险指数(RPN),改造流程,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FMEA静脉小组 由护士长、病区责任组长及4名夜班组长,共6名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均为N2或N3级护士,具有心脏科危重患者护理经验及较高的留置针穿刺水平,对小组成员进行FMEA知识的系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FMEA的分析步骤。
1.2.2 绘制留置针护理流程图,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 FMEA静脉小组成员对留置针的维护流程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非计划拔针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头脑风暴法及鱼骨图进行分析,列出所有潜在的失效模式。
1.2.3 计算风险系数(RPN)值 小组成员对每个步骤潜在的失效模式进行评分,计算RPN的平均得分。优先风险指数(RPN)=严重程度(S)×发生频率(O)×检测难度(D)。S、O、D 的取值在 1~10 之间,其分数越高分别代表越严重、发生频率高和检测难度大。RPN值在0~1 000之间,其数值越高,说明风险程度越高,对应的失效模式越需要优先处理[2]。经过计算,将前5位的高风险因子列出,见表1。
表1 心内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针失效模式分析结果
1.2.4 制定改善措施 FMEA小组成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和留置针的维护,针对高风险因子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规范留置针的维护流程,每日追踪改善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具体方法如下。
1.2.4.1 培训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水平 FMEA小组成员给科室护士培训留置针穿刺方法,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重点培训,包括血管的选择和贴膜的固定,嘱其首选穿刺后患者可以适量活动的前臂头静脉、贵要静脉,其次选手背静脉。穿刺前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尽可能一次性进血管,避免在皮下反复探测血管,对血管壁造成损伤,易引发静脉炎。消毒液待干后方可粘贴贴膜,无张力粘贴,有效固定。
1.2.4.2 制定维护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维护 ①强化宣教 留置针穿刺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保留留置针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用药情况和血管的穿刺部位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科室将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制成了精美的卡片和简短的小视频,每日在病房内播放小视频,并将卡片赠送给患者,图文并茂便于患者理解。护士长在床旁交接班时,对患者留置针的注意事项掌握情况进行抽查,检查护士的健康宣教情况。②认真巡视:心内科患者病情较重,年龄偏高,均为一级护理患者,按照分级护理的要求,每30 min巡视患者病情变化,要求全体护士,在患者输液期间,巡视病情时,要观察留置针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③对于使用刺激性药物(心内科最常用的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控制速度,并根据血管情况预防性使用静脉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④输液完毕,采用5 mL预充式导管冲洗剂脉冲式正压封管。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实施FMEA前后优先失效模式的RPN值。②两组患者非计划拔针率及留置针保留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应用FMEA前后,关键流程RPN值比较,见表2。
表2 应用FMEA前后,关键流程RPN得分
经FMEA分析改造流程后,5项失效模式RPN得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宣教不到位、未进行有效固定和巡视不到位三项下降超过60%。
2.2 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情况,见表3。
风险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管理环节,留置针输液是住院患者输液治疗的主要方法,留置针的推广给临床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如果维护不当,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给患者带来痛苦。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评估风险的方法,通过量化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及流程改造,减少缺陷的发生。司帷[3]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科尝试性将FMEA用于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针,因心内科患者年龄偏高、血管脆性大、输注的药物滴速较慢,甚至使用注射泵控制,最常用的药物是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其输注速度为2 mL/h、3 mL/h或4 mL/h,输注时间较长,患者肢体活动时易引起静脉回血,致留置针堵塞;心律失常患者多使用胺碘酮,胺碘酮刺激性大,易发生静脉炎[4];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便,睡眠中或更换衣服时常致留置针脱落,2017年4至6月我科患者的留置针保留时间仅为(51.42±1.26) h,使用 FMEA 方法分析后,通过改进流程,加强培训与考核,不仅提高了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操作更加规范,而且更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加强了护患沟通,在降低了RPN值及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率,延长了留置针保留时间。
表3 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情况
FMEA通过前瞻性的评估留置针非计划拔针的危险因素,通过改进流程,规范静脉操作和留置针维护方法,降低了留置针的非计划拔针率,延长了保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