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据报道[1],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已达9.6%,其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34%、13%、17%、5%左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饮食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因而除药物治疗外,通过健康教育改善患者饮食及生活习惯、提高疾病认知也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2]。传统健康教育多以讲课方式进行[3],反复的语言教育不仅易让患者产生厌烦感,同时也易遗忘,干预效果有限。我院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探索出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方式,让患者通过自身的感知明确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危害及对生活所造成的不便,从而提高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为例,探讨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对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4例糖尿病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神志清楚;明确诊断≤1种并发症。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者;配合度低者。根据就诊排序按随机数表进行编号,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7例。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时除予以口头宣教外,还通过发放资料、图片展示、小组学习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每周1次。出院后以电话、即时通讯APP作为通讯工具进行远程随访,随访3个月并嘱其定期复诊。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患者住院期间开展1~2次。通过穿戴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教育工具完成模拟体验。①糖尿病肾病:让患者触摸、感受正常肾脏及衰竭后肾脏模型,明确二者的区别,并配合口头讲解。②下肢动脉病变:在患者双脚踝上各捆绑1个沙袋(重2kg)并行走10 m左右,让患者体验小腿及足部肌肉萎缩之后所造成的乏力感。③冠心病:协助患者穿上冠心病症状体验背心,将束带收紧,告知患者此时的感受即为冠心病发病时背部的压迫感。在患者背心外侧每个口袋中均放置1个沙袋(重2kg),让患者感受冠心病发作时胸部的压迫感。④神经病变:一种是让患者戴着手套开瓶盖及从桌上拿起一张薄纸,以感受神经病变所导致的感觉缺失;一种是让患者穿鞋踩在海绵垫上,感受神经病变所带来的无力感。⑤糖尿病眼病:为患者佩戴1号眼镜(会让能见范围缩小、视物变暗)并进行阅读,让其体验视神经病变对生活造成的不便;佩戴2号眼镜体验视网膜病变初期的视物模糊症状;佩戴3号眼镜体验视野缺损症状。⑥血管病变:让患者戴上有弹力、较厚的手套,并加戴手掌固定装置,让患者在该情形下活动手部,同时告知患者高血糖会引起血管弹性及收缩力下降,致血流不畅,易引发肢体发凉症状,让患者感受手套遮住与未遮住部位的温度与血流差别。体验完毕后再次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以电话、即时通讯APP作为通讯工具进行远程随访,随访3个月并嘱其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水平 分别于干预前及随访结束后检测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3.2 疾病认知 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5]于干预前及随访结束后对患者认知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6个维度(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吸烟饮酒)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7分,最高分77分 ,评分越高患者认知水平越高。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随访期间所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下肢动脉病变、冠心病、神经病变、眼底病变、血管病变等,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已经出现的并发症不纳入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差异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均全部完成3个月随访,无脱落与退出病例。干预前两组FPG、2hPG、HbA1c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FPG、2hPG、HbA1c均下降,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的FPG、2h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2.3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水平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SDS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CA评分均升高,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的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干预前 干预前 干预前 随访结束对照组 57 7.9±1.7 7.0±1.2* 13.2±2.8 12.2±1.9* 8.3±0.9 8.0±0.6*观察组 57 7.8±2.0 6.4±1.0* 13.5±3.1 11.0±2.0* 8.5±1.1 7.4±0.8*t 0.288 2.900 0.542 3.284 1.062 4.530 P 0.774 0.005 0.589 0.001 0.290 <0.01随访结束 随访结束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的比较(±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DSCA评分的比较(±s)
组别 n 干预前 随访结束 t P对照组 57 37.3±8.9 44.8±10.2 4.183 <0.001观察组 57 35.9±11.5 56.0±13.5 8.557 <0.001 t 0.727 4.997 P 0.469 <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并发症均为单发,无同时出现2种及以上并发症的情况,且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低于对照组的31.6%(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为血糖控制及并发症预防的重要部分,已有研究[6,7]表明,接受过健康宣教的糖尿病患者,其疾病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更佳,血糖控制效果也更好,并发症减少,显示出健康宣教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积极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效果已经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8,9]。
3.1 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FPG、2 hPG、HbA1c下降幅度较之对照组均更大,提示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并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能原因为传统健康宣教以讲课为主,属于被动“灌输式”教育方式[10,11],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多数患者印象并不深刻,授课后易忘[12]。较之传统健康宣教,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的最大特点是参与性与趣味性较强[13,14],患者可亲身体验,且使用糖尿病并发症体验教具,由经专业培训的专科护士进行指导,让患者亲自穿戴,可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15],同时专科护士在旁进行疾病知识的补充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6],加深患者对疾病认知及对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的感受,使得患者更积极接受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对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3.2 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能有改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DSCA评分由(35.9±11.5)分升高至(56.0±13.5)分,表明患者认知水平获得较大幅度提高。认知是行动力的直接影响因素[17],知识学习为行为改变的前提,而行为改变是知识学习的目的。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方式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利于患者理解记忆,融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易被患者接受[18,19],帮助患者强化记忆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3.3 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31.6%),表明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并发症可单独发病也可多种同时出现[20],患者可在体验过程中结合自身感受充分认识并发症诱因,对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以及足部护理等各方面有充分认识,就会将这种认知付诸行动,将认知转变为行动力,督促自身积极进行自我管理[21],最终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重视自我护理等方式减少与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如通过定期足部护理减少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也有研究指出[22],长期高血糖水平为引起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原因,随着患者将疾病认知水平转变为自我管理的行动力,血糖水平会得到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随之减少,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模拟体验式健康宣教具有参与性与趣味性,利于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感受,最终加强患者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血糖的更佳控制及相关并发症的有效预防。
表4 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