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细芳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作为文化产业之一的演艺业,它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初就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国内演艺类旅游吸引物的雏形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于1982年9月在西安为了接待来访的国家首脑和政府要员而推出的《仿唐乐舞》,属于行政接待性质。此后,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商业性质的演艺类旅游吸引物是深圳华侨城集团于1995年在景区客源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推出的《中华百艺盛会》与《欧洲之夜》。实践证明,它们对稳定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客流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得益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如国有文化单位事改企、国家财政对文化企业注资方式的转变——由看“出身”转向看“项目”等等,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不但激发了文化产业本身的活力,还使旅游业找到了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的平台。2004年,张艺谋依托阳朔唯美的山水实景和刘三姐的动人传说成功推出了《印象·刘三姐》,曾经安静的阳朔瞬间变成了歌山舞水。《印象·刘三姐》开启了国内旅游业与演艺业快速融合发展的先河。在它的示范作用下,西安的《长恨歌》、深圳的《千古风流》、丽江的《印象·丽江》、杭州的《印象·西湖》、上海的《时空之旅》、北京的《金面王朝》、广州的《时空魅影》等被先后推出,这些演艺类旅游吸引物不但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还是旅游业和演艺业共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像桂林、丽江、张家界等这类原本就具备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目的地,演艺类旅游吸引物的推出使得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虎添翼,二者相得益彰。而对于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超大城市[注]根据国务院2014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作为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目前国内一共有7个城市满足条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和武汉。,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并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演艺类旅游吸引物,也成为了当地都市旅游的有益补充。与桂林、丽江相比,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推进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有着天生的优势:其一,它们都是区域文化中心,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资源,如北京的京派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城市本身就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这是二者融合发展的核心优势;其二,超大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可为本地演艺类旅游吸引物提供强大的“内需市场”。尽管如此,在国内超大城市,二者融合发展的劣势也很明显,旅游者在超大城市可选择的旅游消费项目多,在品牌知名度不够高时,演艺类旅游吸引物很难成为旅游者在超大城市旅游消费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替代性很强。反之,这种状况又会阻碍超大城市演艺类旅游吸引物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虽然超大城市推进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劣势明显,但目前国内一些超大城市的业界和政界都在积极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硬件建设方面,1998年作为上海文化地标的上海大剧院揭幕运营[注]资料来源:http://m.sohu.com/a/238930652_210193.,2007年国家大剧院在北京落成开业[注]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418341832297806&wfr=spider&for=pc.,2011年广州大剧院以璀璨的文化地标身份在广州亮相[注]资料来源:http://news.southcn.com/g/2011-01/05/content_19019020.htm.。所以,早在2011年国内就已经形成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3家国家级剧院三足鼎立的局面。软件建设方面,2003年上海只拥有72个艺术剧团,2014年增加至158个,翻了一倍多;2003年广州只拥有18个艺术剧团,2014年增加至58个,翻了两倍多;北京缺少艺术剧团近年的相关统计,但从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次数目来看,2014年是2003年的近4倍[注]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北京和广州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肩负着“用客观、理性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之重任的学界,就亟需弄清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到底如何,以期解决要不要融合发展,以及如何融合发展等业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外对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从产品内容、旅游演艺活动目的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产品内容,Dean(1976)探讨了演艺类旅游吸引物内容真实性的问题;而Margaret(1998)则进一步研究了演艺类旅游吸引物内容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旅游演艺活动目的方面,Bruner等(1994)将文化表演看成一种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展示本地文化的交流行为;类似的,Charassri (2004)认为旅游演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阐释和演绎某种文化;而Lau(1998)则将旅游演艺活动的目的从宽泛的文化传承范畴聚焦至向外国游客展示国家观念与自我认同感。国内对旅游业和演艺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多关注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成本问题、产品内容雷同问题、游客满意度问题和市场定位问题(汪克会,2010;赵强生,2010;廉洁,2010;罗盛锋 等,2011;刘晓璐,2009)。
综上,国内外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现有研究成果以定性研究为主,且集中在演艺类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定位、旅游者满意度等方面,尚无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推进二者融合发展的态势下,对于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劣势的超大城市而言,二者融合发展效益如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将基于一般产业融合理论,从融合发展的动力、路径、效益等方面探讨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机制,以期为下文融合发展效益评价指标的筛选、提升发展效益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1.1 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决定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三大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厉无畏等(2003)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效率提高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竞争规律)。于刃刚(2006)则认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也体现了竞争规律)。陈山枝(2006)指出用户(最终消费者)对企业业务和功能的需求以及运营商对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现了供求规律)。具体到旅游业,杨颖(2008)则把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动力归结为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和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体现了价值规律)。国内超大城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决定了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1.1.2 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杨雨,2007)。演艺资源具有生态环保、可重复利用、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特点,若为旅游业所利用,将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资源,产生广泛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满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二者融合可以生成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开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1.1.3 技术创新为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推开了方便之门
Porter(1985)认为技术创新或技术融合能够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Sahal(1985)则认为在技术关联条件下,某一种技术范式不断向不同的产业扩散,促使这些产业出现技术创新继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国内,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正在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并间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反过来,产业融合又会加速新创技术的扩散。所以,技术创新既是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也是二者融合发展的结果。
1.1.4 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过程中旅游业呈主动姿态
王慧敏(2007)认为,旅游业是一种泛产业,其在资源供给、时空维度、驱动要素、消费需求这4个方面都具有无边界特征,这种无边界特征正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有利条件。徐虹等(2008)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开放性的旅游产业系统本身动态演进的结果。旅游业的无边界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过程中,旅游业更加积极主动。
由于旅游业的无边界特性,近年来,“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演艺”等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庞大,产品和服务受众广泛,产业融合倾向日趋强烈,近年也出现了“演艺+互联网”“演艺+制造业”“演艺+休闲旅游”等实践形式。基于旅游业与演艺业各自的产业属性特征,二者融合可能遵循以下路径:
(1) 技术融合路径。Gaines(1998)认为融合是新技术不断代替旧技术的过程,并将技术融合的过程分为突破、复制、经验、理论、自动化和成熟这6个阶段。Stieglitz(2003)将技术融合路径的类型划分为技术替代融合、技术互补融合和技术整合融合。
(2) 产品融合路径。Greenstein等(1997)和张磊(2001)认为产业融合过程主要包括产品互补型融合和替代型融合,其中知识产权、标准等在互补型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周振华(2004)则认为产品融合还包括结合型融合。
(3) 价值链上特定环节融合路径。Greenstein 等(1997)指出产业融合的过程可以分为采购融合、生产融合、分销融合3个阶段,某个阶段出现融合可能也会促使其它阶段融合的发生。
(4) 产业结构由横向向纵向转变的融合路径。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结构可能会从传统的横向结构向纵向结构转变。Collis 等(1997)对电视、计算机和电话产业的实证研究表明,这3个产业的融合实现了由3个横向产业向5个纵向部门的转化。
如今,数字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旅游业与演艺业不一定只遵循某一种路径融合发展,以上各种路径可能多举并发。
《投资大辞典》将效益界定为“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劳动成果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代价,其差额为正效益,即产出多于投入。反之,则为负效益……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本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进行估价外,还应对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作出评价”[注]资料来源:http://qa.cnki.net/web/query?q=%E6%95%88%E7%9B%8A.。关于产业融合发展效益,现存文献主要聚集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关注甚少。经济效益方面,产业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资源配置效率,为企业节约成本,继而改善企业的综合绩效(Gambardella et al.,1998;马健,2002)。社会效益方面,产业融合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了产业创新,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市场结构(Stieglitz,2003;聂子龙 等,2003),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产业创新能够推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植草益,2001)。
根据《投资大辞典》对效益的界定和当前研究现状,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期”的论断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来评估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效益。本文以国内超大城市的代表——上海、北京、广州为样本,以2004年为起点,比较每经过一个5年的发展,3个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变化,并探寻导致效益发生变化的根源,为下一步制定融合发展策略提供事实依据。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及相互联系的二级指标构成。指标的选取遵循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全面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五大原则。降低主观意识对效益评价的影响力,确保评价指标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指标体系满足全面系统性的同时,力求简单明了,用较少的指标代表性地表征丰富的内涵。
为使实证检验得以顺利开展,构建指标时除了遵循以上原则,还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依据。
其一,以生态效益为重心,以社会效益为核心。“重心”原意指物体重力的集中作用点,不论物体摆放的方法如何改变,物体各组成部分都必须围绕着这一点才能保持平衡,偏离重心就会失去平衡;“核心”原意指中心,是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部分,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失去核心就会失去所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展转化,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规律,也为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这两个产业在新一轮的经济体系构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引领绿色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必须发挥好引擎作用。因此,我们将“重心”和“核心”这一对物理学上的概念应用到本文中来,就不难理解:若偏离了生态效益这个重心,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必将积重难返,何谈“美丽中国”梦想的实现;而不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失去所有已经取得的成果,何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如图1所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道路上,三大效益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他们相互牵制、相互依存,最终构成一个以生态效益为支点、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两端砝码的不等臂天平。社会效益位于短臂端,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冲突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使得社会效益的投入要比经济效益高数倍。因为,社会效益涉及的面广,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像经济效益那样拥有直接的传导机制,它往往是间接传导,也就是说在努力获取社会效益的过程中,投入并不一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生态效益借助一个倒三角构成天平的支点,是天平重心之所在,足见它对整个效益统一体的至关重要性。只要偏离生态效益这个重心,天平就会失去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如石沉大海难以挽回。
图1 三大效益相互作用机理
注:作者自绘。
其二,演艺业经营目的的特殊性。新时期,包含了演艺业的文化产业是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殊产业,它既具有文化事业的事业性与公益性,也具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后的产业性和营利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一总方针以后,文化产业的市场特征日益明显,一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有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时难免会与“以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法则产生冲突,这是演艺业在新时期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1.1 生态效益
综合《农业大辞典》《人口科学辞典》、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等对生态效益的界定[注]资料来源:http://qa.cnki.net/web/query?q=%E7%94%9F%E6%80%81%E6%95%88%E7%9B%8A.,我们认为生态效益是指在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货物和服务传递过程中,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使用的强度都在预估的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对国内超大城市而言,由于常住人口基数大,人均城市生态空间十分有限,倘若城市管理不当,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容易造成破坏。超大城市中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具体体现为:二者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与再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会大大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3.1.2 社会效益
在综合《社会保障辞典》《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等对社会效益的界定的基础上[注]资料来源:http://qa.cnki.net/web/query?q=%E7%A4%BE%E4%BC%9A%E6%95%88%E7%9B%8A.,我们认为社会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劳动等方面的影响。包含两层含义:(1)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效益。它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对社会再生产各个领域经济效益的综合考察和全面权衡,而不是仅仅考虑某个领域、某个企业或部门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2)相对于经济效益来说,它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领域产生的效益,在社会运转和时代变迁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对超大城市带来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为:二者融合发展对城市居民福利水平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品牌强化、城市文脉延续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3.1.3 经济效益
在综合《中国审计大辞典》《证券投资大辞典》等对经济效益的界定的基础上[注]资料来源:http://qa.cnki.net/web/query?q=%E7%BB%8F%E6%B5%8E%E6%95%88%E7%9B%8A.,我们认为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占用、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例关系。在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二者融合发展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和演艺企业实现规划的经济愿景和“产出/投入>1”目标。
依据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内涵与外延,结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依据,创设以下一级指标及对应的二级指标。
3.2.1 生态效益指标(A)
(1) 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指数(A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生态空间不足是摆在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超大城市生态空间不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体验肯定也不佳。为了促进旅游业与演艺业快速融合发展,势必重视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所以,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是对超大城市生态空间进行重塑的契机,有助于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城市生态空间一般由政府部门出资建设。一个重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和改善的超大城市,意味着该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改造和建设的比例较高,故可根据城市文体娱投资在全市固定投资中的占比来衡量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程度。
(2) 城市环境改善指数(A2)
旅游业虽然被称为无烟产业,但实际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小,如垃圾积聚、空气噪音污染等。演艺产业集聚区具有容积率低、公共空间大、绿化率高、交通工具少等特征。因此,促进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将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用城市绿地面积来衡量城市环境的改善程度。
(3) 城市污染产业迁移指数(A3)
由于旅游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强,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使演艺业也逐步产生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其结果就是“1+1>2”,最终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使第二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尤其是污染型的工业企业将慢慢往郊区或其他省市迁移。这是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后带来的一种远期生态效益。因此,可以根据工业园区或工厂在市区的占比来衡量污染产业往城市外围迁移的状况。
3.2.2 社会效益指标(B)
(1) 社会福利改善指数(B1)
旅游业与演艺业通过融合发展实现销售收入增长,这两个产业从业者的整体福利水平就会得到改善。同时,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将不断衍生出新的演艺类旅游吸引物,间接提高超大城市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率,而相关产业附加值率的提高又通过工资、租金等方式扩散到全行业,最终普遍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消费结构。本文采用恩格尔系数测算社会福利改善程度。
(2) 产业结构优化指数(B2)
鉴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优化产业结构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和壮大服务业。演艺业生活型服务特征相对明显,而生产型服务特征相对较弱,旅游业正好相反,生产型服务特征相对明显[注]旅游企业不但为大众出游服务,服务于生活,而且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为商务差旅、会奖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等提供专业服务,着力服务于生产。,二者融合发展将有利于完善和加强各自相对较弱的那个特征。另外,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产业关联性较强的特征也将推动超大城市整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本文根据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
(3)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指数(B3)
作为一个辐射能力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后,将遵循以下路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者融合发展将促进超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其成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超大城市通过发挥极化效应,向邻近外围扩散和输送技术、资本和人才,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用力的大小,可以依据超大城市公路货运量与铁路货运量比值的大小来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二者的比值就越大,因为随着与邻近地区经济关联度的提高,超大城市对短程物流的需求将远远多于远程物流,而公路货运在短程物流中优于铁路货运,故二者比值越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
(4) 新创技术扩散指数(B4)
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为什么能够促进新创技术的扩散?首先,演艺类旅游吸引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为旅游与演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其次,二者融合发展为两类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三,旅游业不但是生活型服务业,更是生产型服务业,它与演艺业的融合,将使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等这些原本就有助于新创技术扩散的渠道(如技术交易博览会、专家咨询会、学术交流会等)变得更加通畅。限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同时为了提高不同样本之间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根据参与学术交流大会人次与举办学术交流大会次数比值大小,来衡量新创技术的扩散速度。
(5) 城市品牌强化力度指数(B5)
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是打造城市品牌和提高城市知名度的良好契机。品牌知名度高的城市,不但会吸引外地居民前来学习工作,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工作和定居。后者人数的增加更能体现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因此,可以依据常住人口中外国人口比例来衡量城市品牌的强化力度。
(6) 城市文脉延续指数(B6)
延续城市文脉,不但需要有充足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和平台,还要有传播、演绎城市文脉内涵的艺术家、专业团队和人员。后者属于软件建设范畴,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只能根据艺术表演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与艺术文化表演场所数量比值,来考察城市文脉的延续状况。
3.2.3 经济效益指标(C)
(1) 经济增长贡献率(C1)
在超大城市的统计年报中,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查到找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但没有细分的旅游业或演艺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在实证研究中能否直接用前者替代后者?本文认为是可以的,由于在后文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全部采用的是相对指标,所以,是否按一定比例将旅游业和演艺业的贡献率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对实证结果没有很大影响。
(2) 旅游收入乘数(C2)
旅游收入乘数在实际测算中很难驾驭。通俗地讲,旅游收入乘数就是某地旅游消费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当地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单位数。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为两个行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提高旅游收入乘数。由于旅游业的产业边界模糊,要精准地测算旅游收入乘数并不现实。等幅振荡是一个物理学定理,定理认为在电磁振荡中,如果没有能量损失,振荡电流的振荡会永远持续下去,且振幅保持不变。若把它借用到经济学中来,可为旅游收入乘数测算提供一个变通思路:虽然我们最终是为了测算旅游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拉动力度的大小,但是,在没有人为干预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这个拉动力度在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由此,我们想到了小范围的测算,这样操作不但数据易得,而且能够确保精确度。也就是说,我们以统计年鉴上广义的旅游业为界限,以旅游业的核心行业——住宿业为起点,计算住宿业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广义旅游业收入增加的单位数。
(3) 经济运行效率指数(C3)
经济运行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通常用单位经济成本的经济收益来表示。单位经济成本的经济收益越高,经济运行效率就越高。在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二者耦合互动强化了彼此间的关联度,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有效防止资源配置错位,为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保驾护航。用社会生产总值除以劳动者收入和固定资产折旧之和即为经济运行效率指数,而通过前后年份指数的对比,即可看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后对当地经济运行效率的改善力度。
上文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本文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个层面12个维度进行全面的测度,最后综合成一个数值——融合发展效益得分。从结果上看,如何“综合”是本文实证研究中的又一重大问题。12个指标值如果只是简单累加,则不能体现以生态效益为重心、以社会效益为核心,把经济效益放在其次的指标体系构建依据,因此,需要给评价指标赋权。目前国内外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权重会较多地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另一种是客观赋权法,也就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避免了人为评价带来的偏差,如因子分析法、熵权法等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熵权法计算权重。用熵权法确定权重,不但能避免人为因素对权重的干扰,而且,它是根据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情况,客观地为指标赋值,因此用此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权重比主观赋权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在计算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效益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二者是否有融合发展的事实?二者是什么时候开始融合发展的?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尽管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出品的《印象·刘三姐》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山水实景演艺节目,但国内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发源地却是超大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久负盛誉的上海杂技团(中国第一个进行商业演出的文艺院团)就面向国内外游客推出了各种演出[注]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9%A9%AC%E6%88%8F%E5%9F%8E/198780?fr=aladdin.。1988年北京老舍茶馆建成开业,游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戏曲表演[注]资料来源: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477.html.。1993年广州动物园面向游客推出马戏表演[注]资料来源:http://news.ifeng.com/a/20170904/51865313_0.shtml.……《印象·刘三姐》的特殊贡献在于它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并赶上了我国 “文化产业振兴”之年[注]2005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的一项国策。,所以,它在2004年成功开启了我国旅游业与演艺业快速融合发展的先河。随后,各超大城市都不甘落伍,快速推进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上海市2005年推出的《时空之旅》到上海马戏城驻场演出就是一个例证。
综上,本文以2004年作为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快速融合发展的起点,检验每经过5年的量的积累,二者融合发展效益是否出现了质的变化。基于此,我们选取2009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节点,以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程度较高的3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采集自各城市统计年鉴。运用熵权法计算出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权重
从表1可看出,生态效益被赋予了0.7072的权重,是经济效益权重的近9倍,体现了“以生态效益为重心”这一重要依据;社会效益被赋予了0.2130的权重,是经济效益的近3倍,体现了“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另一重要依据。采用熵权法赋予的指标权重,与本文的理论基石不谋而合,进而反证本文的理论基石是成立的。
采用表1赋予的指标权重计算3个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得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城市评价得分与排序
从2009年到2014年,经过5年的发展,上海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得分不但均稳居第一,而且提高了17.14分,是3个城市中唯一保持增长势头的城市。北京位居第二的名次未变,可效益得分不升反降,减少了5.40分。广州也是如此,减少的幅度比北京还大,减少了7.23分。透过名次与得分,我们不难厘清得分增减背后的根源:
(1) 从表面上看,有着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北京,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事实上,北京融合发展效益得分不但远远落后于上海(2014年不足上海的一半),而且从2009年的29.88分减少至2014年的24.48分。减少的5.40分主要来自生态效益这个层面,2014年生态效益得分比2009年减少了5.03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乎保持不变,各自只减少了0.21分和0.16分。生态效益是融合发展效益这个统一体的重心,但实践中北京偏离了它,从而导致整体效益不升反降。北京生态效益得分主要受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指数和污染产业迁移指数的影响。相对于2009年,北京2014年城市生态空间不是优化而是变差了。2005年,受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舞,北京市文体娱投资在全市固定投资中占比(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指数的度量依据)高达5.48%,此后一路下降,2009年只有1.59%,2014年更是减少至1.21%。随着常住人口基数的增大,外来旅游人次的激增,北京目前面临的城市生态空间压力越大来越大,只有不断加大文体娱建设资金投入,城市生态空间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另外,我们根据工业园区或工业企业设立在市区的比例度量污染产业的迁移状况,北京在这5年间几乎没什么改观,2009年占比高达53.20%,2014年只比2009年减少了3.08个百分点,仍占到一半以上。这两个方面上海做得都比较好:2009年上海市文体娱投资在全市固定投资中占比为16.20%,2014年提高至37.30%;2009年上海工业园区或工业企业设立在市区的比例是26.83%,2014年减少至1.16%[注]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和上海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出。。由此可见,上海这些年一直都在着力维系生态效益这个重心。
(2) 与北京相比,广州更不理想。从2009年到2014年,广州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得分增加了1.19分,经济效益得分增加了0.36分,但综合得分却减少了7.23分,这是因为生态效益减少了8.78分。与北京一样,广州在实践中也偏离了生态效益这个重心,致使整体效益不升反降。广州生态效益得分减少主要受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指数下降的影响:其度量指标——文体娱投资在全市固定投资中占比由2009年的3.24%下降至2014年的0.91%。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广州同北京一样,随着常住人口基数的增大,外来旅游人次的激增,广州所面临的城市生态空间压力也与日俱增,只有不断加大文体娱建设资金的投入才有望得到改善。但实际上这5年里,广州的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减少,减少至1.00%都不到[注]数据来源:根据广州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计算得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城市生态空间压力与日俱增时,改善手段弱化将会成倍放大城市生态空间压力,甚至使之变得难以操控。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上海在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益。借鉴上海的发展经验,结合熵权法给各个指标赋予的权重,我们提出以下提升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对策:
第一,加强政策创新。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演艺单位事改企,放松演艺作品进入市场的约束。加强税收政策创新,充分考虑演艺业的“事业性”,扩大旅游与演艺企业营改增成本抵扣范围,或给予税率优惠。演艺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减小,有助于管理者在经营目标上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二,打造服务平台。政府可以成立专项部门来专门协调、管理和服务那些涉足融合发展的企业。演艺企业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平台,参与国际优秀演艺节目的制作,使之成为优秀演艺人才成长的摇篮。努力完善演艺企业的旅游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能接待、愿接待旅游团客和散客的平台。
第三,夯实资金后盾。从硬件建设看,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文体娱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保证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持续改善与优化,鼓励民营资本与之合作,保证旅游与演艺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地更新改造,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主客和谐共享的旅游、休闲与娱乐设施和空间。从软件提升看,资金一直是演艺作品创排的瓶颈,要鼓励社会捐赠与文化基金对旅游和演艺企业注资,大胆尝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众筹、PPP等模式。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强后盾。
第四,擦亮城市品牌。注重城市品牌的打造与强化,从城市功能、城市文明等方面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大型城市要从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集散功能和创新功能6个方面下功夫,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出一种大气、包容、积极、向上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精神,使城市精神成为城市文明的核心体现。
第五,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王”越来越被演艺业业界所认可。目前国产优秀演艺作品较少,引进国外剧目又会造成外汇收入的漏损,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内容为王”时代,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需要有一支精良、稳定的文艺人才队伍。建立起演艺人才的就地培养模式,帮助演艺人才深刻地理解当地文化,肩负起传承城市文脉的重任。鼓励演艺节目的原创和推广,使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从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走出来,走向生活,走近人民。
第六,引导游客需求。鉴于目前超大型市的游客向观演观众转化的比率较低这一现实,引导游客需求是当务之急。政府要把演艺节目纳入城市营销范畴,在城市交通枢纽、官方媒体等扩大宣传,促使游客增加演艺节目消费。文化艺术品味与欣赏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建议各地方政府加大对公益性演艺节目的扶持力度,让广大游客得到感受艺术、学习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机会,逐步激发和提高游客的观演需求。旅游与演艺企业要联合起来进行“捆绑销售”,依托互联网,借助O2O进行精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