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琦 李 山
(1.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上海 201699; 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Bramwell 和 Lane做出的,他们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王琼英 等,2006)。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使得城市居民假日休闲、郊游的需求急剧增加,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促进了城市周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注]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央一号文件/10782180?fr=aladdin.,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的建设方针[注]https://baike.baidu.com/item/美丽乡村/1644191.,习总书记做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注]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09/c40531-29973471.html.,以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注]http://www.chgwy.cn/36800.htm.,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乡村旅游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乡村旅游相关利益者、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企业管理和乡村旅游地理空间结构分析(Shane,1996;Wilson et al.,2001;Cowling et al.,2003;Kontogeorgopoulos,2005;Kayat,2008;Duarte,2010;Kline et al.,2010;Park et al.,2012;李文军 等,2009;周聆灵 等,2012),其中又以乡村旅游地理空间结构最受研究者关注。有关乡村旅游地理空间结构的代表性研究有:徐清(2009)提出了以乡村旅游地为点,以环城游憩带为轴的点轴发展模式;边玉卿(2017)分析了上海市休闲农业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景点分布总体呈非对称的倒U曲线;一些研究者认为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吴必虎,2001;吴必虎 等,2004)。此外,旅游景点空间可达性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如吴必虎等(2003)利用空间统计数据分析了景区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王美霞等(2004)基于GIS技术分析了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朱竑等(2008)利用GIS方法分析了景区与地理要素的空间关联性;靳诚等(2009;2010a;2010b)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长江三角洲、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乡村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进行了分析。
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表明,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乡村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涉及数据主要包括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数据、交通路网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等。乡村旅游景点数据来自上海各郊区的官方旅游网和农业网[注]松江旅游网http://ly.songjiang.gov.cn/Web/Default.aspx;松江农业网http://nw.songjiang.gov.cn/;金山旅游网http://www.57951234.com/;奉贤旅游网http://www.fengxiantourism.com/Main/index.asp;奉贤农业旅游在线http://www.nyou.cn/;嘉定旅游网http://jdly.jiading.gov.cn;乐游宝山http://bstour1.palmyou.com/lybs/;宝山农业旅游http://bsh.shac.gov.cn/bsnjl/;青浦旅游网 http://travel.shqp.gov.cn/gb/special/node_5319.htm;闵行区旅游局http://travel.shmh.gov.cn/sites/mhlyj/dyn/ViewIndex.ashx;崇明旅游http://www.cmtravel.com.cn/infjdly.aspx;浦东旅游http://mice.pudong.gov.cn/index;浦东农网http://www.pdagri.gov.cn/Default.aspx.,并参考《上海旅游资源图志》(高峻,2013)进行梳理。本文研究范围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区域,包括崇明区、宝山区、金山区、奉贤区、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闵行区和浦东新区;所选景点要能反映乡村风貌、体现乡村特色,或者是能基于农业开展各类旅游活动,但不包含纯粹经营餐饮客房而无观赏活动的农家乐。依据上述条件,共梳理出220个乡村旅游景点,并依据景点门牌号信息定位生成GIS数据图层。景点交通路网数据来自2016年上海市高德交通导航GIS数据集,全市共计243 210个路段、近36 712 km长,包含道路名称、类型、功能、方向、长度等基本属性信息。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包括了上海市每个居委会和村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
乡村旅游活动主要以周末家庭自驾游为主,因此,评估乡村旅游可达性的关键指标主要是基于路网分析的服务区及到达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最快/短路径[注]根据高德地图数据显示,周末高峰期较平时明显不堵车,因此这里的可达性用最快路径来衡量。。本文采用基于GIS网络分析的最快路径算法(两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最短),以上述各个乡村旅游景点的位置作为起始点,分别计算周末正常交通情况下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车程可达的空间范围,以及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最短距离和最快路径。为了把空间距离转化为时间距离,本文参考高德地图中上海城市实时交通分析报告[注]报告基于高德地图的海量交通出行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得到。http://report.amap.com/detail.do?city=310000.,对上海市各主要道路类型的周末分时段车速进行统计分析后,分别将各类道路行车速度设置为:高速公路35 km/h、快速路29 km/h、主干道18 km/h、次干道16 km/h、支路15 km/h。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区域分析工具,计算出服务范围内人口数。
按照乡村旅游景点的功能和性质,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注]http://www.docin.com/p-1587094225.html.,将其分成园区农业型、农庄休闲型、乡村人文景观、乡村自然景观4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见表1)。
可以看出,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以乡村人文景观和农庄休闲型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5.9%和30.9%,而乡村自然景观类景点仅有16个,占总数的7.3%,反映了上海郊区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不高。在18个二级类中,休闲农庄类景点数量最多,达61个,占总数的27.7%,这类景点一般集餐饮、采摘、体验活动、观光娱乐于一体,是都市居民节假日郊外旅游休闲的首选;其次是公园游憩型,占17.7%,近年来上海陆续建成了许多高质量的郊野公园,为市民户外休闲、接触自然提供了更多选择,成为居民短途出游的热门目的地;第三位是古镇老街这类特色街区,占总数的11.8%。由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较短,尤其在城郊乡村地区,遗址遗迹类景点匮乏,目前仅有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可供参观。总体来看,上海乡村旅游资源以各类人造景点(区)为主,为城市居民提供短途的观光、休闲、放松和户外体验等活动场所。
续表1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从行政分区来看,近郊闵行区仅有6个景点,而远郊的奉贤区、松江区和崇明区则景点较为丰富,分别有46、34和33个。各景点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直线距离最短的约12 km,最长的约66 km,平均距离约为39 km。与市中心距离在10 km~20 km、20 km~30 km、30 km~40 km、40 km~50 km和50 km~60 km范围内的分别有15、40、67、39和4个景点(见图1)。
图1 上海乡村旅游景点空间距离统计图
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景点大都分布在上海市外环线以外区域,具有环城市多核分散布局,近郊稀疏、中远郊集中的特点(见图2)。
图2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图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不同类型景点在各区县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园区农业型景点呈现出嘉定区和奉贤区分布较为集中,其他各郊区分布稀疏的特点;农庄休闲类景观呈现崇明区和奉贤区突出分布的特点;乡村人文景观类景点总体呈现空间上均匀分布的格局,大部分位于距市中心30 km~50 km范围内;乡村自然景观类景点呈现沿低山-临海分布的空间特征,距离市区较远,其中山丘型景点集中分布在松江佘山附近,其他的水景、湿地、滩地、林地等类型的景点则主要位于崇明、奉贤和金山的沿海地区。
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最短时间路径如图4所示,其中最快到达景点所需时间约为37分钟,最慢到达景点所需时间接近240分钟,平均达到时间约108分钟。从数量分布上看,16个景点的最短到达时间在60分钟以内,14个景点的最短到达时间在180分钟以上,而大部分景点(145个)可在80分钟~120分钟内抵达,适宜市民短途自驾出行。从空间分布上看,位于中心城区周边各近郊区(如闵行、宝山、嘉定、松江、青浦等)的乡村旅游景点的最短到达时间在60分钟~120分钟以内,可达性较好。而位于上海市的远郊地区(如崇明、金山和奉贤等区)的景点,由于空间距离较远、交通条件(特别是高速和快速路)相对较差,因此可达性相对较差,大多需120分钟~180分钟以上,尤其是崇明区。崇明区与上海市主城区一水相隔,依靠过江通道和轮渡与主城区相连,交通不便;且由于崇明区以农业为主,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还不够发达,部分景区最快到达时间甚至超过180分钟,因此该区是目前上海市乡村旅游可达性最差的区域,不利于城市居民短途休闲旅游的发展。
图3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各区分布比重图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如图5和表2所示。220个乡村旅游景点在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车程内的空间服务范围分别占到上海市总面积的75%、92%和94%,服务区的人口数占上海市总人口的74%、99%和99%,意味着上海市居民可以在60分钟内获得乡村旅游休闲的服务。从空间分布来看,30分钟车程内乡村旅游的服务范围不能有效覆盖城市中心区,黄浦区全部、杨浦、静安、虹口、徐汇、浦东等区的部分区域不在服务范围内。浦东新区、崇明区沿海部分区域由于以各类功能区(如自贸区、港口物流区、长兴造船基地、东滩和西沙湿地生态保护区等)为主、景点分布亦较少,因此服务区面积相对较少。60分钟和90分钟车程内景点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上海市主要的陆地范围和全部人口,仅崇明区的服务面积未超过90%,主要是由于岛屿东端的东滩湿地面积较大,达326 km2,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为241.55 km2,作为上海市目前仅存的优质自然资源和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其旅游休闲服务功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展。
图4 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到各景点的最短时间路径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研究了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可达性,为我国大都市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与可达性分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与研究范式。研究结果显示:(1)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以乡村人文景观和农庄休闲型为主,其中又以休闲农庄类景点数量最多;(2) 景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环城市多核分散布局的特征,且近郊稀疏、中远郊集中,大部分景点位于距市中心(人民广场)30 km~50 km范围内;(3) 上海市中心到各景点的最快路径平均可达性时间约108分钟,大部分景点可在60分钟~120分钟内抵达,较为适宜市民短途自驾出行;(4) 从乡村旅游空间服务区来看,上海市民基本可以在60分钟车程内获得乡村旅游休闲的服务。可以发现,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主要取决于路网交通条件以及景点的数量和位置。
图5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服务范围
表2 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同车程内服务区面积及服务人口数
注:括号内为服务区面积或服务人口数占各区总面积或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上海乡村旅游景点总体以人文景观为主,其中传统建筑风貌类和新农村风貌类景点占比较低。各区应进一步结合国家美丽乡村的建设,以保护修缮、完善功能、保护风貌、传承历史为原则,在保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大力发掘有传统特色类型的乡村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再开发,大力提升乡村风貌的整体建筑风格。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注重保护独特民俗民风活动。对于自然旅游景观,要充分发挥“江、海、山、岛”等各类自然地貌的景观价值,加强崇明三岛等岛屿、沿海地区的生态保育和休闲旅游深度协同开发,保护并利用好各类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整体依托田园风光,统筹郊野地区的农田、生态片林、水体湿地、村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格局。
上海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远郊的崇明、奉贤等区,但是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加之存在干线公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空间覆盖范围、服务频率和质量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上海市正在积极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战略,在其第三轮规划建设中将大力提升崇明区与中心城区间的快速路网交通体系。2018年动工建设的连通浦东金桥至崇明陈家镇的轨交崇明线未来会大大缩短市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崇明区主要乡村旅游景点的时空可达性将显著提高。同时,即将动工建设的全长约40公里的崇明生态大道,是集公交走廊、廊道、绿道于一体的世界一流道路,能实现通勤和景观的复合功能,既打通了交通通道,也增强了沿路的观赏性和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此外,沿海的浦东新区、奉贤区和金山区等也将建设更为密集的快速路网交通体系,将为沿海区域的乡村旅游景点提供更为快速和便捷的通勤条件。
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与可达性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口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后续的研究还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与拓展:(1) 本研究中通行时间的计算考虑的是周末出行道路交通的理想(平均)情况,并未考虑交通拥堵等特殊情况,未来可引入城市交通大数据(如出租车轨迹数据等),为城市路网交通(车速)情景提供更贴近现实的观测数据;(2) 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地表道路交通评估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未来还可以关注市民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出行的可达性问题;(3) 大都市区乡村旅游的服务区人口是乡村旅游的潜在客源,还应具体分析服务区内的人口结构,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