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青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岭亭小学 515800
无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灌输,无法给课堂带来生机。只有深入文本,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独特性。
一篇文章,其内涵丰厚,语言精妙,其涉及的语文知识点丰富,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都要根据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我们不可能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不应该无文本意识,无视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准确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主旨,深切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课堂练习,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对字词教学中也提出了“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理解词句、积累词句的能力,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等。可见,重视字词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识字,爱上积累呢!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的最主要途径是阅读。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品析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除此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积累词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丰富地想象,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给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在“整体感知,理清线索”这一学习环节。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我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在“依据设问,中间突破,理清脉络”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设问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这一次”等字眼,从层次明显的中间部分突破,划分段落,理清脉络。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当学生明白了课文写了三件事后,我再让学生找出中间的两处过渡。第一句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我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说说这过渡句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都能明白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处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通过讲解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这种承上启下过渡句的目的意图,也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结构。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比如一些基本句式: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一些基本的段落形式:总分结构,并列结构等;一些特定事物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规范学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文的第8自然段:“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结构一致的排比句描写了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突出了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训练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些句子写的是什么?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继续发挥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吗?通过启发引导,不少学生能模仿文中的描写与想象结合的写法,说出兵马俑的个性特点,让我感到意外的竟然有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有的兵马俑头靠头,神态严肃,好像在传递军中重要情报:有的兵马俑肩并肩,同仇敌慨,好像在准备着跟敌人拼到底;有的兵马俑手持弓箭,怒视前方,好像在准备随时上场杀敌;有的兵马俑双臂前举,手拉缰绳,好像在准备随时驾战车冲锋陷阵。同学们发挥想象,并合理描述,生动表现了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
总之,细读文本是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渗透细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才能让学生灵活掌握读书的方法,从而凸显文本意识,彰显语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