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丰富多彩的傣族风情

2018-11-13 14:14朱特勋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伴郎黑布伴娘

朱特勋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云南昆明 650000)

我国傣族人口大约162万,其中大多分布在云南,据统计有101万。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且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热带以及亚热带气候的坝子,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耿马、德宏两州以及新平、元江、孟连的河谷坝区。傣族主要分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傣族的民居建筑、音乐、舞蹈和民歌影响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1 傣族民居建筑特点

1.1 建筑主体结构

云南傣族民居建筑结构主要以梁、柱、楼板、屋顶、楼梯灯组成。它最初的形式是竹楼,通常由数十根柱子支撑,离地大约有七八尺的距离,顶上在铺上一层由茅草编制的草排。梁柱搭建形成建筑主体结构,最初竹楼是用柱子作为材料,并用绳索加以固定。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建筑的材料慢慢转向木材,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榫卯结构成为固定的主要方式。从外形上来看,竹楼就像一顶立于地面的帽子。屋顶是典型的歇山式屋顶,有着大斜坡,并大多建筑于棕榈、芭蕉丛中,让整体造型看起更加独特别致。楼板设计在离地大约五六尺的距离的底层木桩之上,人所居住的卧室通常搭建在楼板上面,再用梁柱假设增强空间感,四周墙体以竹篾为主,并开设小窗;卧室外通常都有着一条走廊,一边连接楼梯,一边搭设露天阳台,并配有栏杆。傣族民族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楼梯入口通常朝向东方。

1.2 傣族建筑空间观和空间结构

傣族人民的传统宇宙观中,空间是方形的,并且他们将东南西北分为八个部分,有的部分有着其特定象征意义,都对应着一种动物,各种动物的方位安排都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水有关,并且这些象征意义在傣族建筑聚落中受到广泛应用。在傣族人民的建筑空间观里,人居住在东边,水在西边,森林在南边,土地位于北边。因此,东方是最重要的一个方位,它不仅象征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同时也与凤凰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凤凰在傣族神话中是吉利的象征。东南象征着力量和进步,西南象征着死亡,这些都与建筑的朝向有着联系。

在民族建筑的空间结构上,主要以楼板来划分上下两层空间,并以楼梯来连通两层空间。上层空间主要是作为生活区和卧室,卧室间用楼板将其划分开,内侧叫“黄暖”,一家人分床而居,席楼而卧,外人不能入内。屋面和墙体装饰都讲究精雕细凿,图案装饰主要以动物图案为主或者是方格。外侧叫“那晃”,较为宽敞,多摆放竹制家具,中间铺放着大块主席,主要是吃饭、接待和休息使用。傣族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是火塘,它常年燃烧不熄,家里来客基本都是围塘而坐。在上层空间中,卧室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另外还专门开设了部分空间,如走廊和楼梯作为乘凉专用;走廊外延到屋顶的范围,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晒台,沙灌水缸放置于其中,或者用于晾晒衣物和洗漱冲凉。下层空间属于架空层,四周无遮拦,通常用于粮食存放、牲口饲养和柴草堆放等。

建筑整体结构严谨、坚固,屋顶能够抵御风吹日晒,架空层的干栏结构能够充分的散热和保持空气的流通,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蛇虫鼠蚁的侵扰。由于处于热带和亚热带,这种设计的建筑能够保证室内保持清爽,十分适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而这些都是傣族人民经过千年生活沉淀的智慧结晶。

2 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2.1 饮食文化

傣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喜食糯米。傣族人在以前通常早上就出门劳作,大约10点左右回家吃早饭,中午出门外出劳作到4点左右,再吃晌午,再出门劳作到黄昏,回家吃晚饭。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已经基本和汉族一样,通常只有在傣族的传统节日才会做一些傣族特色饮食。例如在泼水节的时候,傣族每家人除了都会做大量的“豪物掌”(象耳酥)、“豪崩”(米花)、“豪卢浓”(油炸糯米粑粑)外,还多做几道菜来款待到家里做客的宾客。因此,傣族人民非常重视待客之道。

2.2 傣族服饰

和其他少数民族比起来,傣族的民族服饰更加的鲜艳多彩,而且款式独特。仅在服装店里能看到的傣族服饰就是几十种。

2.2.1 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傣族服装的发展演变

小男孩通常以无领青布小满襟上衣和黑布小长裤,配戴黑布小圆帽,打光脚为主。年轻的小伙子平时穿青色或者黑色布料的满襟上衣,穿同颜色的长裤,戴黑色的圆帽或缠紫黑色的头巾,打光脚。老年男性大多穿黑布套装,缠紫黑色头巾,平民百姓打光脚,穿和用的布料大多是傣族妇女自己织自己染的“菱罗布”。土司们则会穿满、汉官服。现在都已流行服装化了,青少年节日时会穿上的彩色满襟套装,老年人则会穿白色满襟上衣,搭浅色长裤。

2.2.2 不同年龄段的傣族女装的发展演变

女孩上身穿青布或黑布无领小满襟上衣,下身穿黑色小筒裙,扁小发辫盘头发,戴小黑布帽,现在已经汉化,过节时会穿上定制的筒裙套装,色彩鲜艳,款式新颖。姑娘和年轻妇女要用黑色丝线夹在头发里编长辫绕于头顶,用紫黑色洋布做头巾,穿青、黑无领满襟短上衣和黑布长筒群,光脚。后来,洋布从缅甸传入勐勐、勐库,双江傣族的穿着也有所改观,节日和其他公共场合,很多妇女开始穿各色洋布和绸缎做的筒裙套装了,但到了50岁以后,她们又多数穿回了较宽大的青衣黑群老年装。现在平时着装已经流行化,节日时才会着傣族盛装,有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姑娘们穿的多数为单边袖加小披巾,妇女的则相对保守些。

2.2.3 傣族宗教信仰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礼仪文化

傣族的传统礼仪与其他各民族都差不多,他们非常重视尊敬老人和敬爱老人,并且也非常重视老人所提出的意见,在生活中也非常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通常男人年满40就不需要再承担重活了。傣族的小孩从小就受到“尊老”教育,在面对老人的时候要压低身子以示尊重,不能直接站在老人面前说话。吃饭时,必须老人先入席和起筷,同时老人单独坐一桌,年轻人必须要照顾老人吃完饭后,才能开始吃饭;如果和老人同桌吃饭,必须要等老人先入座,他们开始吃了,年轻人才能坐下吃饭。

傣族人非常友善,好客,他们的婚礼比汉族更加的繁琐。通常在迎亲前几天,双方都需要提前请好“摩俸” 和一对儿女众多的年轻健壮的夫妇(意在祝福新郎、新娘能够如同这对夫妻一样,多儿多女),并要准备好婚礼所需所有物品。在迎亲的当天,“摩俸”提前到各家等候行礼,等男方家准备好一切,再由“摩俸”带领迎亲队伍去往女方家。到达女方家后,其“摩俸”、新郎、伴郎要面向女方家请的“摩俸”蹲下,先由迎亲“摩俸”念迎亲吉利词,再由女方家的“摩俸”以吉利词作答。之后,女方家的“摩俸”就会叫新娘和伴娘向坐在屋内的老人(一般为村里的纳福老人)、“摩俸”、新娘的父母等磕头告别。行完礼,迎亲队伍就可以带着新娘、伴娘和送亲队伍返回男方家里。迎亲队伍一到,由迎亲“摩俸”示意新郎和新娘向堂内的老人和婚配“摩俸”下跪,再领伴娘、伴郎蹲下,后与婚配“摩俸”做了交接。接着,婚配“摩俸”念吉利词进行婚配,念完,由特意邀请的那对夫妇前来递肉和饭,丈夫要两手交叉(公鸡脚在左上方,母鸡脚在右下方)站着,等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站起来后,由妻子接过丈夫手中的半盒糯米饭和母鸡交给伴娘,剩下的由丈夫交给伴郎。伴郎和伴娘先进入洞房,新郎和新娘要拜完老人,父母等人后才可入洞房,婆婆一同进入洞房将新娘的东西交给新娘,至此,全部行婚礼完毕。

3 结语

总之,傣族的人民的建筑特点、生活习俗都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他们的社会生活形式丰富多样。凭借着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一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处,去用心感受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猜你喜欢
伴郎黑布伴娘
不能太美也不能丑 伴娘租赁成新兴行业
鸡蛋里的针
无 题(1)
晒衣服
“闹婚”时常过火催生“职业伴娘”
伴郎
开门
超搞笑问答
并非喧宾夺主的伴娘美甲
你的幸福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