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团建设与校本課程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作者主要探究了在学校社团活动中,借助地域文化,整合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方法与模式,使学校社团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等要素,这样的“社团活动”设计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传统课程无学校特色设置的不足。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土资源;社团活动;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7
作者简介:马红梅(1977—),女,甘肃会宁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
1. 当前课程改革需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以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因而成为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关系到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关系到对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领会和落实。
2. 学校日常教育缺乏本土文化熏陶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我县”)中小学学生手中只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没有适合他们实际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课程,我们希望开发出本土课程,填补这一空白,同时也为兄弟学校探出一条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可行性之路。
3. 丰富的本土资源有利于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我县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处祁连山地,位于武威市南部,北靠凉州区,东连景泰县和古浪县,西接青海省,南邻兰州市,自古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系“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要塞中继站,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周恩来总理批示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突出,有神奇绚烂的人文资源;我县有白牦牛珍稀畜种、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天祝三峡原始林、自然风景马牙雪山和药水神泉等,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形成了稳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4. 传承华锐文化、延续千年文明离不开学校这个阵地
近年来,我县大唱文化戏,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来提升县域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目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当地藏族舞蹈《则柔》和《华锐藏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则柔》又名阿什则,在当地已有400余年的传唱历史。华锐藏族民歌又是流传在我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藏族民歌形式,盛行在各种集庆宴会和多重性质的生活场合里,其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分类齐全,具有内容多样、演唱即兴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容并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我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自古就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共存关系,因此,我县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在这片热土上,进行本土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为开发本土课程提供了最原始的重要素材。
文化的力量在于血脉的延续,传承华锐文化、延续千年文明离不开学校这个阵地、离不开社团这个载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率先将华锐文化列入优秀文化教育内容和学校课程开发研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改革创新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三、拟创新之处
(1)我校激活了地方教育资源,拓宽了活动渠道,构建了以地域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填补现有课程空白的价值。
(2)我校探索了地域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模式,开发了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整合的格局,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弘扬我县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3)我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有借鉴意义的资源。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我们这片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热土上,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我校在在课程研发中,本着“边研发、边实践、边改进”的“三边”方针,努力做到校本课程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管理常态化,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社团活动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天祝藏族自治县志(1989~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