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018-11-12 11:00沈飞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笔者探究

沈飞

在深化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理念已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仍见仁见智,存有争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命题,它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笔者认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就很好地诠释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即师生双边活动的辩证关系,但需要注入时代元素和学科特点。在此,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力做到以下“四导”。

一、引导学生看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看书,即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看书和课后复习。

1.重视课堂外看书的引导

课堂外看书,主要指课前的预习式看书和课后的复习式看书。

课前预习式看书,可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和所学知识的基本脉络。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应因年级、内容而定。对低年级学生,以指导学会有顺序地看书且能了解其大意为主;对高年级学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阅读的同时,要圈出关键字、词、句,对书中的图、数、式、问题或解题过程心领神会,发现类型或规律。

对于课后复习式看书,笔者引导学生在边看书、边回忆中重温课堂学习情境:课堂中教师是如何讲的、学生是如何理解的,若学生仍有不解之处需做好标记,并及时向教师寻求解答。这种复习式看书,能使学生理解重难点问题,消化所学的知识。同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式看书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发挥习题演练的作用,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一般而言,更要重视阶段性看书复习,在每个章节学完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近来学习的知识,了解各章节知识点的相互联系,通过整理、归纳、总结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提高能力。

2.重视课堂内看书的引导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还应适时安排学生课堂看书。此时,不少学生还会对一些重难点知识心存困惑。鉴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做好标记,并归纳出重难点的共性。这样,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课堂结尾环节,教师可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看书,并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再次进行强调,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解题要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思索

所谓思索,即自主思考探究,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以温故而知新的例题为思索引子

在授新课时,笔者常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已有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故可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当笔者抛出以旧引新的问题时,不少学生便将思维的触角发散到相关的新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总结出了三角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半的结论。此时,笔者迅即抓住新知识生成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剪剪、拼拼、想想,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得出了“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以温故而知新的例题切入,常常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以导学案式的问题串为思索引子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是时下深化课改中出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当然,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更高,任务也更重。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体现出问题的逻辑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中自主探究新知识,机智应对课堂生成。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索、探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移动的位数致使小数数值发生变化的规律,且将分数、乘除等概念融入其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讲述

所谓讲述,即由学生当主角“登台唱戏”:可以是正确答题的讲述,可以是就疑惑之处的发问,也可以是学生间的研讨乃至争辩。

1.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有效发挥学生“小老师”“兵教兵”的作用。一般是让学生将悟得的解题思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锻炼讲述者的数学思维,又能贴近同伴的认知心理,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故而,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敢讲、善讲。如在教学“递等式计算”时,在大家独立运算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晒一晒”自己的解题法。虽然计算结果都一样,但有的学生会运用相关的运算定律进行巧算。对此,教师要大加赞扬,让其作为“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对易于混淆的疑难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如在“长方形的体积”的教学中,有的学生面对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虽经过反复尝试但仍无法消除心中的疑惑。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辨析活动。学生在辩议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灵光闪现,很快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所摆的小正方体的层数、排数、每排的个数有关。显然,对容易混淆、误判的题进行辨议,有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时,笔者常将课前预习和当堂反馈中的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回答,这既检测了他们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情况和课堂学习情况,又通过问题的回答,使他们逐步增强了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为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笔者将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均等地编在一个学习小组,倡议小组活动时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讲解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习一般的学生讲解稍有难度的问题,最后由学习好的学生来纠正、总结。这样,尽力借助小组的力量帮扶学困生,助推中等生,反促学优生。在此基础上,笔者经常组织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并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排名靠前的小组和进步显著的学困生及时给予表扬。这使整个班级形成了一种热爱数学、好学善思、团结合作、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四、引导学生操作

所谓操作,是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的手脑并用的实践行为。

1.自主得出概念的实验操作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操作等是辅助学习的重要载体,能够打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通道。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后,再让他们学习正方形时,笔者就让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在展示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有的学生采用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角的特点;有的学生则通过对折,再对折来证明。显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受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制约,通过自主操作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时,应尽力给他们搭建动手、动脑的平台,引导学生去亲身实践、体验。

2.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操作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新课程体系中,关注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操作。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随机应变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一课之前,笔者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逛超市,了解一下生活常识和一些商品的单价。又如,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了几圈,让他们亲身感受长度的概念,并让他们用卷尺测量了直道的距离,这使学生很快建立了距离及其单位的概念。再如,在学完平面图形后,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让他们说说自已的设计思路,从中领悟到创新设计的理念和数学之美。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将教学和作业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大有益处。

五、反思与小结

以上是笔者从数学教学的视角刍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这一重要命题,其成效已体现在学生好学、善学的行为中和测验成绩上。以下是对这一教学命题作出的补叙性思考。

一是笔者的实践探索只是一家之言。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四导”入手,简要地归纳总结了一些基本的做法和经验。而实际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策略、途径、方式等,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材内容,机智选择,灵活应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是:引导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自主探究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笔者的教学实践只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个性化实践。“四导”做法,各有侧重,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同时,无论是看书、思考、讲述、操作,或其他方式,均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益尝试。

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持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障。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唯有教师智慧、优质的主导,才能映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功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课堂气氛热烈、合作互动多彩、预演痕迹明了”的研讨课乃至示范课,或“随性而为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曲解、背离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意义,须防伪、纠偏。今后,笔者将在備课预设的精准度、课堂生成的驾驭力、课后反思的深刻性上尽心智、求突破,力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矛盾,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笔者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性能相差达32%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