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华
摘 要: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必须突出体现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新方法,我国存在的分配不公极大影响了社会公平,目前,分配公平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研究不够充分,必须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分配公平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全面小康;分配;公平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飞速增加。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悬殊、区域间居民收入发展不平衡,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会阻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1]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分配公平的问题摆在了更高、更突出的位置。我国进行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我国现阶段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问题,分配公平问题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调解收入分配差距,这不仅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的基本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影响着社会公平,实现分配公平,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2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悬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实现分配公平必须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承包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小。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需要提供大量劳动力,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城乡之间差距拉大。随着后来各种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凸显,从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居民收入总量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整体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整体所占比例处于下降状态,从1995年到2015年,城镇居民从最初的52.3上升到73.2,上升了2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比例却从 47.7下降到26.8,下降了20.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是逐步扩大的。
2.2 区域间居民收入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领土辽阔的国家,地区之间收入发展也很不平衡,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多种因素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并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上升。
根据调差可知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偏高,比如上海市是52962;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比如甘肃省是23767,甘肃省和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29195,从增长速度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增速都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东部地区相距依然悬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是上海市,甘肃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由于东部地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上海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2.3 行业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劳动力水平和资源占有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脑力劳动的工资要高于体力劳动的工资。从资源占有的优劣而言,垄断行业的劳动者收入要高于其他一般行业,行业垄断打破了分配公平的均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2016年,我国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位于全国首位,其次是信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和居住服务行业排在后位,行业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垄断行业对收入差距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证券、银行、新闻出版等。农林牧渔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劳动力价格水平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住宿餐饮旅行社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也处于市场的低端。
3 我国分配不公平产生原因
3.1 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工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高涨,工作效率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3.2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大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只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且还包括基础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薪酬存在差距。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偏向劳动力密集的行业。
3.3 行业垄断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垄断行业不断提高要素价格,随意收费,从中获取大量利润。对于垄断行业的出现,政府并没有加以管制和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对垄断行业的调控也缺乏力度,缺乏相应的规则约束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于垄断行业的监管部门并未独立,部分监管部门没有实权,源于在立法方面缺乏支持,审计部门关于垄断行业也未完全落实。
3.4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保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上没有发挥好调节作用,社會保障的覆盖范围很长时间是针对国有单位、政府机关。个体和私营企业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同时,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差异,通常是国企和垄断部门的工资高于其他职工,加上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收入差距就更明显。
3.5 税收调控制度不完善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利于促进分配公平和调节贫富差距。我国税制的不合理,阻碍了分配公平的进程。税收是再次分配,分配公平的出现主要的原因是初次分配时期,由于一些兼职收入和寻租租金及灰色收入无法统计,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差距拉大。国家直接掌控的税收政策的调控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3.6 自然和客观条件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复杂,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资源丰富、沿海城市的收入要高于资源匮乏的地区,有些地区靠旅游业发展、土地矿产资源进行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带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地理因素不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使得地区间的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人与人的先天禀赋是不同的,先天的脑力、体力、身体状况都会对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因素都是无法改变的,它从人生下来的那一刻都已经决定,而且是难以控制的,先天的因素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分配公平的实现途径
4.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制度性保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弥补制度漏洞,减少寻租空间,削弱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惩治政府官员腐败的源头;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起全国性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账户;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并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法律制度的建设贯穿于立法、司法和守法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市场机制高效有序运行和经济稳定发展。
4.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强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首先,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国家工资的宏观调控,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其次,加强对收入分配税收进行调节,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按照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同工同酬工资制度。[3]同时,发挥税收制度的调节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再次,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需要加深,增加关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后,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垄断行业向政府财政分红比重,提高垄断行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合理规范垄断行业职工薪酬,限制垄断行业高管权利,打击非法获利行为,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4.3 加快社会体制机制创新
分配公平问题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平问题。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加强立法、执法、监管、反腐的工作力度。
4.4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要确保结果和过程都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政策,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实现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强城乡一元化教育体制,坚持分类推进,多远综合的公共教育政策分配体系。其次是推进医疗公正,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分配,在对医疗投入的基础上,向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推进立法和制度相关政策,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4]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最广大人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共享有改革发展红利,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4.5 加强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工业发展增加反哺农业的力度,农村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一部分。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提升我国工业化技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丰富反哺农业的手段,乡镇企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动力。最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引导城镇工业向农村倾斜。[6]首先,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购买力,其次,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的商品。最后,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适度转移,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缩小城乡差距。
4.6 完善就业创业新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策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针对我国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户籍制度在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中的制约,使农民可以享受和城镇人民共同的社会福利。其次,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工在农业资源发展具有优势,国家应该加大政策的扶持,落实就业的政策,加强就业指导,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发挥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作用,从起点上维护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分配权益,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实现收入分配个公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8.
[3]罗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因素、效应与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6.
[4]孙明慧.共享发展视域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D].吉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