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翯 司江福
摘要:本文选取2006-2014年贵州省经济社会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城镇工矿用地与GDP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等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城镇工矿用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率为2 39%;提出贵州省在全面小康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三产业,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谨慎选择土地政策、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优先考虑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市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面小康;城镇工矿用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概述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加速发展,我省实现了综合实力提升快、基础设施变化大、发展动力活力足、生态建设成效好、人民得到实惠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5年)》,至2014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6.4%,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针对城镇工矿用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城镇工矿用地增加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城镇工矿用地增量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有关。现假设在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工矿用地增量是由于总人口、GDP总量的增加、城市化水平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引起的1,并定量描述各因子对建设用地增量Y的贡献作用。
计算关联度结果表明:各因子与城镇工矿用地增量的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GDP总量(0.7837)、城市化水平(0.70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6888)、总人口(0.6505)。
三、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对建设全面小康的贡献研究
本文选用C-D生产函数测算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本文研究内容,需测算我省二三从业GDP、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率。
计算结果说明:贵州省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gdp、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别增加0.006、0.046、0.601个百分点。
根据2006-2014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我省城镇工矿用地增加量、二三产业gdp、二三产业从业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EC=2.39%,E1=34.91%,EE=84.85%。可以看到,EC+EI+EE=122.15%>100%,这是由于在测算贡献率的过程中,计算C-D生产函数中的系数时,包括了技术这个要素;但是在测算贡献率时候又没有考虑技术贡献率,因此有可能夸大了其他经济要素的贡献率2,即实际的EC、EI、EE可能小于估算值。
从理论上来说,在建设全面小康、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资源主要是发挥承载功能。与农地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更大、资本替代性更强3。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测算出城镇工矿用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建议贵州省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正确估计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作用,谨慎选择土地利用政策,集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四、政策建议
1.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本研究选取C-D生产函数测算出城镇工矿用地增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39%,远小于二三产业GDP、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贵州省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应该谨慎选择土地政策、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优先考虑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市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非传统产业,促进就业结构转型
通过测算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对贵州省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84.85%)。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过程中,贵州省应侧重工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二、三产业工作岗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与素养,增加二、三产业从业^、数,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研究展望
研究贵州省城镇工矿用地对建设全面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贵州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土地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侧重定量分析城镇工矿用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贡献,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仅考虑了土地的资产属性,忽略了土地的资源属性;二是忽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变化;三是忽视了贵州省区县间的差异性,事实上各县市的地区全面小康与经济发展进程都不尽相同;四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及统一性,文章所用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计量模型不是特别精确,这些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有待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