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研究

2018-11-12 11:18栾鹏宇
卷宗 2018年23期
关键词:治理

摘 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常见类型,是人类采矿直接引起的地质灾害。最近几年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生活。文章研究分析中,在总结矿山环境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基础上,分析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希望为矿山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疏干排水;治理

矿业开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样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我国遗留下的很多废弃矿山都出现了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制约社会的发展[1]。我国发改委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值为工作重点,研究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矿山资源开采中需要进行疏干排水,甚至会采用强排措施,这就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问题。如北方煤矿,煤系内部底层含水性较强,地下水经过强排后,形成巨大水头差,容易出现突水事故,严重威胁矿井安全[2]。而且很多岩溶冲水矿区将会诱发地面塌陷,严重威胁周边地面建筑。部分矿山排水时导致地下水长期无法得到补充,长时间下容易诱发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除了疏干排水引起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诱发地质灾害,如采矿区不及时充填导致各类灾害问题[3],开采不科学严重破坏周边环境。

2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问题非常具有破坏性,矿山开采可能从多个方面诱发泥石流。矿山开采加固积累松散固体物质,露天开采产生大量废弃物,而且会破坏植被,这是泥石流物质重要来源。植被被破坏影响地面结构,调节水量能力较差,洪峰流量增大时就可能诱发泥石流。另外矿山建设也会改变地质,增加地面高度,侵蚀能力增强。

第二类地质灾害问题是塌陷,矿层被大量开采后,存在大片采矿区。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压力作用下,逐渐向下弯曲移动。当内部形成的应力超过岩层能够承受的极限后,将会出现塌陷情况,导致直接顶板断裂,上覆岩层向下弯曲,进而出现断裂。随着开采加深,这种影响将会越大,地表就容易形成一个很大的塌陷盘底,严重威胁周边建筑物和农田。岩溶塌陷是因为疏排水引起的,不仅出现在煤矿矿山开采区,在滑动区域、黑色金属矿山等也会出现。当前南方各省几乎都存在岩溶塌陷,尤其是湘、粤、桂。采矿塌陷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很多因素,因此观察和测量难度也较大。

第三类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多在夏季出现。软硬岩层相间,差异分化,坚硬岩体突出,然后就出现崩塌、落石。地质构造越发育,越容易出现滑坡。矿山开采中,坡脚开采,将会引起内部的应力释放,应力重新分布。应力可能会切割岩体,导致滑坡。当前在很多露天煤矿、采石场都出现了滑坡,一般是因为矿山开采不遵循相关规定,滥采滥挖引起。为保证露天开采正常开展,采场边坡岩体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开采到最边界时,形成最终边坡。当最终边坡角过陡时,将会导致稳定性大大下降,也会威胁设备安全。

3 防治措施

3.1 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预防措施

随着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防治问题已经开始上升到监管高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新的隐患。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应合理开发资源,做好长期发展措施,将防灾减灾工作始终贯穿到矿山开采中。在学术研究方面,重视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并将其纳入到基础性研究中。在灾害研究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分析发生机制,并逐渐建立灾害监测与预报体系。

矿业开采区为避免出现塌陷,可以在采空区搭建矿库,消除采空区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能够减少灾害治理等费用。矿山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无公害的新矿山,这也是我国矿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除了这种措施之外,采矿过程中,需要及时回填,针对可能出现塌陷的区域做好预警措施。矿山设计中应远离一些重要设施、建筑、道路等,发展矿业发展新模式。

针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的斜坡,采用雨水避让措施。在当地防灾的基础上编制转移方案,雨天之前安排转移受威胁户。针对一些危害性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3.2 地质环境灾害的治理

地质环境灾害治理中坚持生态恢复、消灾减灾。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在处理中应明确治理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治理方案。总体而言以人为本,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针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也可以依照地质问题危害情况进行划分,风景名胜区、城市周边等区域划分为重点治理区。针对重点治理区域优先安排,逐步治理。特定废气矿山治理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突出重点,采矿区为重点,工业、堆渣场为下一级,先解决重点区域。

泥石流在治理时,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率为主,同时降低危害程度。所采用的工程措施主要是排导、支护以及拦挡等。拦挡上游的矿渣松散体,拦截主要物质来源。修建拦挡坝,同时设置必要的排水措施,实现土水分离。中下游区域及时进行排导措施,疏通沟道,避免淤泥聚集,对岩体构造边坡加强支护,避免道路被损坏。生物措施以治理水土流失、吸收有害物质为主,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针对岩层较硬的岩石,开采堆积物除了岩石和土块之外,还有难以风化的物质,容易出现崩塌、滑坡等。生物防治措施较为缓慢,主要利用植树造林方式开展,达到改善自然环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美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处理中,强调恢复原先地貌,这是可行的,但是难度很大。当前国内可以采用辅助自然的方式,因地制宜,不宜采用盲目追求绿化率的方式。如高而陡峭的岩层,在绿化中,采用采用上盘下悬的处理措施,暴露岩体,体现自然美。在生态重建中,应达到良好循环,促进植物群落逐渐向高级发展,恢复与周边相近的生态系统。在治理中,城市周边、旅游景点的矿山区,需要重点注意生态效果,减少视觉污染。

矿山采空区塌陷处理办法较多,其中充填复耕法是最常见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矿区附近的粉煤灰、露天剥离物等进行填充。这种办法多应用在填充材料无污染的区域,效果非常明显,解决了塌陷问题,也处理了废弃物处理问题。

针对露天矿边坡,需要经常检查和维护,保证边坡稳定性。建立专业维护专业队伍,加强检查,必要时人工放坡,设置排水网络,避免地表水冲刷边坡。润滑层理深凹露天矿在周围设置防山洪的阻挡和其他设施。临近边坡爆破时,最好采用减震爆破法,减少单孔装药量,避免破坏边坡稳定性。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重要環节,尤其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区坡体,抗滑工程可以采用抗滑挡墙、预应力锚索等,同时采用注浆方式改良地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研究分析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大多与采矿不科学有关,在防治中应始终坚持谁采矿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采用科学方法采矿,治理中以恢复生态、消灾减灾、治理污染为主,逐渐恢复地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新杰, 王新然. 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28):168-169.

[2]吴昱, 叶义成.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 13(4):113-114.

[3]甘桑颖.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J]. 质量探索, 2016(1):54-55.

作者简介

栾鹏宇(1991.01-)汉族,山东省安丘市,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治理
水电站机械设备隐患排查治理
实现“制度+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