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本文就课堂氛围对小学数学成绩的影响,提出适合小学、适合数学这一学科的活跃课堂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氛围;数学成绩;问题;对策
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整节课都规规矩矩地坐着,从来都不主动发言,“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心甘情愿”地当观众,让他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他们也是会的.上述种种表现,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对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极为不利的,对学生的发展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笔者决定就课堂氛围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为切入点,探寻课堂气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气氛的策略展开研究.
一、课堂氛围概述
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气氛,一种是消极的气氛.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制约和影响师生关系、双方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下,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不同的课堂氛围对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影响差异比较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其中都有课堂气氛的功与过.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制约和影响师生关系,双方信息与情感的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了师生潜能,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消沉的紧张的氛围,它会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使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破坏纪律、制造混乱的行为,从而严重地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三、在数学课堂氛围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导致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是以“灌输式”的教學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会占据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是因为在这种“灌输式”的方法下,学生如果集中精力接受新知识的话则获得的知识比较多,但是这种接受式的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被动,而且课堂上获得的大量知识会比较容易遗忘.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急剧下降,一味地接受知识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创新.课堂氛围会一直呈现机械的状态.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忽视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潜在的能力和各种不同的需求.学生没有发挥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教师没有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是掌握着主动权.
四、对策与建议
(一)讲求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并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更加了解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增强“主导作用”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互相尊重,树立自信,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尽可能高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学具,加强启发式教学.如纸、笔、直尺、教材、三角板等是每名学生都有的,教师在课前嘱咐学生做好应有的准备,通过人人动手、动脑,人人都可以参与.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为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就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不由自主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大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 语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要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教师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刘慧.交往:师生关系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4):78-81.
[2]陈坚.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J].福建轻纺,2008(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