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与运行模式探索

2018-11-12 12:32牟峰
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教学团队

牟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最新工业设计定义中核心、输出与作用对象三层次内容,探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在三层次内容中的缺位因素。以缺位因素为突破口,结合设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以典型设计组织运作模式为基础的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构建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的组织框架,细化与之配套的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工业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缺位问题的应对模式。

关键词:设计人才培养 设计教学 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4-0062-02

引言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在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名词的簇拥下,设计的角色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环境、信息、技术、经济等时代元素的快速变化对工业设计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才除了必备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外,要掌握设计基本理论,在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设计研究、分析方法训练,还要在具有审美与创新素养的同时,掌握设计实务与计算机应用以及设计管理与协作能力。对这种复合“X”型人才,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已不能适应现实培养的需求,设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一、背景综述

与西方不同,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诞生在改革开放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设计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上不断开展创新研究与改革,2010年,何人可、肖狄虎等发表《全球化视野下的艺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就全球化视野下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理念、改革的主要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张新宇在《教学何为》中探讨了综合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多样化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2012年,卢纯福等发表《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详细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工作室制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近几年,设计教育改革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增加,2016年江南大学魏洁撰写《社会转型与设计教育变革》针对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做了全面综合的改革实践与研究,同济大学马谨等发表《基于设计四秩序框架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了科学分解,将学生培养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导入进行结构性调整。

综上所述,设计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度研究的阶段,从体系改革到课程创新不断拓展,工作室(工作坊)教学、校企结合、双师型教育人才培养、课题化(项目化)教学、地方特色实践教学等多研究领域已产生较多研究成果,但设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情况依然存在,原因何在?

二、设计人才培养

设计师一定是站在时代前端的人,总是与世界崭新的东西为伍,否则他就不叫“设计师”,素养、理论、意识、技能缺一不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是一个难题,也是设计教育者的责任。

“创新设计人才是研究创新与技能应用相结合的交叉人才,本科培养需要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实际设计人才培养需求已超出这两个范畴,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仅仅局限在设计理论与设计技能这个圈子里。

2015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在韩国召开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发布了工业设计新定义。笔者归纳,新定义阐明设计是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为核心,以“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或商业网络”为输出,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

传统的本科设计人才培养主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新定义的三个层次,此模式在核心层,“技术、商业”两个方面内容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同样的,在输出层面,“商业网络”的内容尚很少进行训练;在作用对象层面,“经济、伦理”的内容也较少涉及。核心、输出、对象三层次的内容缺位使得设计人才的培养被限制在一个较窄的领域内。若以内容为基本单元进行初步测算的情况下,本科设计人才培养领域的尚不及定义描述的1/4(如图1),企业、社会需求与设计人才供给严重不匹配,这是造成设计人才匮乏与过剩共存的核心因素。

缺位即要补位,如何补位给本科设计教育提出了更急迫的问题。本文认为我们既要在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上寻求突破,更需要在教师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上深度探究。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设计教育者是设计教育的核心“接触点”与基础“支撑点”,首当其充,设计教育者的知识不可缺位。然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在面对项目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设计教育过程中,能够全面涵盖“创新、商业、技术、研究、消费者……”多领域核心内容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是弥补设计人才培养各层面缺位的必然途径。

如何结合设计人才培养特点,探索具有学科、知识、思维互补优势,为设计人才培养科学构建“创新、商业、技术、研究、消费者……”多维融合的协同教学团队模式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三、设计教学团队构建与运行模式

国外团队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相对较多,2015年邓志辉在《国外团队教学模式研究》中对国外团队教学模式进行了细致研究,根据团队教学的合作程度将国外团队教学模式分为五类:观察模式、指导模式、协助教学模式、分段教学模式和共同教学模式。国内团队教学的研究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团队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促进创新是教学团队天然优势,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比较优秀的教学团队,并已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但对于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宜盲目模仿国内外经验,必须要考虑设计学自身规律,兼具设计行业特色与设计人才培养特点。

设计教学需要多维融合,而设计项目也常由不同专业与背景的人员为提高设计品质所组成的设计团队,为项目推进过程提供多元化支持。以Hollins设计圈运作模式与邓成连教授的变形虫专案组织运作模式(如图2)最为典型。本研究将这两种模式引入到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与运行模式中,形成带有设计专业特色的Hollins教学圈(以下简称教学圈)。

在团队教学组织上,在設计课程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随着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创新、商业、技术、研究、消费者)的不同,教学圈团队成员相应变动,由当前环节核心内容的相关教师承担主讲任务,当教学进入下一环节时,此团队成员可以成为辅讲或者咨询教师。教学圈继承了Hollins设计圈与变形虫专案运行模式中灵活的团队组织模式,使得整合多元化教师资源与引入外部企业资源更为可行。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可以对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位内容(如前面分析的商业、技术、经济、伦理……)进行补位教学与指导,在环节结束时即可脱离教学圈。同时,结合变形虫专案运作模式,由创新、商业、技术、研究、消费者等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形成专案教学小组,引导学生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体会设计师角色的主要工作,充分营造浸入式课堂学习体验,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分配。

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教学圈的专案教学小组配套相应的教学单元进行了框架设计。融合翻转课堂理念,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网络资源,围绕教学圈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通过设计教学准备(提出问题启发思路)、分析研究(协作讨论确定方案)、实践与修正(检视效果修正方案)、互动评价(反思总结实践拓展)四个流程形成课程教学设计框架(如图3)。

教学圈团队组织模式与课程教学框架设计配合形成了兼具设计行业特色与设计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团队构建与运行模式方案。实践证明,在设计专业项目教学与浸入式课堂营造过程中,教学圈团队教学运行模式较为符合专业实践认知与教学规律。从2017年春季学期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试行的学生课程评价结果来看,课程教学的认可度与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都有很好的提升。

总结

课堂就是前线,教师就是尖兵,建立优秀的设计教学团队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基础。设计教学团队应以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传承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培养是设计教学团队持续、主动的追求;团队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把握与敏锐感知,并随之不断进步是设计教学团队的核心能力。设计教学团队建设是解决设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需要结合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完善自身,不断探索与前进。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教学团队
土家族民间造物“致用”观在设计教学中的融合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设计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设计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