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莉
摘 要 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不高,主要源于高职院校主要是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的角度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和第四代评价理论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的观点,从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视角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而提出以服务学生需求和关注学生评价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4-0069-04
一、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解目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课题组于2016年5月至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湖南省内21所高职院校的562名学生和107家用人单位开展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学
经调查,学生最希望通过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课程依次提高探索精神、理解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批判思维、决策力等;关于课程学习的内容,学生希望学习的知识依次为沟通技巧(32.91%)、创业技能(27.04%)、营销技巧(16.01%)、企业管理(14.95%)、财务管理(9.09%)。而教学现状与学生期待有一定差距: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依附于就业指导课和财经贸易类课程,门类较少,在具体的教授内容上,明显偏向创业基础知识和技巧,这表明创新创业课程还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在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开展中,80.25%的学生认为学校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依旧占据着中心地位;关于教学效果的检验,大部分学校表示主要结合出勤率、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教学评价结构较单一,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9.43%)、开展创新创业培训(50.89%)、开展创新创业竞赛(56.23%)、开设创新创业课程(43.06%)、建立創业导师制(29.89%)等;其中,61.92%的学生希望得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说明相对于理论教育,学生更喜欢实践教育。目前,高职学生中正在创业的占6.7%, 考虑尝试创业的占39.1%,创业学生认为自身创业想法来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仅占13.15%,来自身边创业人物影响的占81.56%。同时,伴随着年级和年岁的递增,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呈逐渐下滑态势,从大一的44.3%下降到大三的32.1%,已毕业学生下滑至4.25%。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 44.83%的学生认为分配到个人的机会不足,而最缺乏的创新创业条件依次为启动资金、政策支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关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学校对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了经济奖励,少数学校将之纳入学分管理、树立创新典型。
(三)创新创业师资建设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整体评价较低,82.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接受进一步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历练,40.03%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师资是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因素。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创新创业教师大部分来自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就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表示在教学上有困难,一方面源于理论修养的缺乏,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工作经验和创业经历的双重空白,仅凭突击式的创新创业培训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
(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和社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两部分。从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看,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已感受到了创新创业的氛围,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有将近半数的高职学生(48.0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学生对学校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是高职教育整体上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43.77%),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得还不够。从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看,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创新能力的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平均分值为3.56分(总分5分),其中,选择“一般”层次的占40.74%;41.67%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高职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可见,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认可层次。
(五)分析结论
整体看,当前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的角度,自上而下地构建了一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整体设计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从教学环节来看,高职的创新创业教学还基本沿用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经典传授范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被忽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学师资专业性不够,结构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从教学评价来看,多是从学校和教师角度出发,学生的参与性不高,缺乏行业企业的监督和评价,更缺乏从服务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构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由人本主义者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出,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1],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的学习,三是学习的效果。那么,具体到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立足学生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系列文件,国家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中小微企业以及社区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技术技能问题,通过对这些技术技能问题的改进和探索,促进产品的技术革新或服务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场所,也是推动技术技能传承、增加高素质创新人才储备的重要载体。根据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结合社会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期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为重点,集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思维开发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
(二)教育教学过程融入学生需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这一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则可以把高校的课程、教学和管理看作一种保障教学质量的服务,那么,学生就是高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2]。为了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应围绕学生这一服务对象,以服务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学习需要为核心,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实践的开展全过程中充分纳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校对整个创新创业教学的设计与安排,教师对创新创业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展开,要根据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接受程度和不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校要将学生这一服务对象视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参与者,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改革,甚至教学政策的制定,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融入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教学效果评价重视学生评价
第四代评价理论假定现实是由利益相关者逐步共同建构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被评价者都应代表自身的利益诉求参与教学评价活动,评价者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对话和协商,最终形成一致结论[3]。创新创业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参与学生学习评价的权利。学生享有参与教学评价的权利就可以对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的安排和服务以及自身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效果等进行评价。根据学生评价学校和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反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需求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服务,另一方面,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受到重视,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学生持续参与教学评价,最终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进策略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重在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思维,更多地关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来设计服务、开展评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由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嵌入式”[4]创新创业专业理论课等构成的富有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二是由创新创业课程实训、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构成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三是通过创新观念宣传(包括创新舆论宣传、创新氛围的营造等)和创新行为引导(包括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专业创新实践、社团活动等树立创新典型,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等构成的创新观念培养体系;四是构建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创新评价体系,尤其要建立行业企业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的通道。四个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主要落实三方责任: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创新资源的统筹、师资队伍的建设、专项经费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督查整改方面落实到位;二是各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构建由校长负责、各行业企业参与、学生参与、校内各部门协同实施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确保人员和经费的落实;三是各院系、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教辅人员的责任要明确,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都能落实到个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下改进策略。
(一)基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组织策略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并通过多方宣传、制度保障、教师培训等多种手段,将以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各院系、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为了保障理念的贯彻落实,还应建立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专门机构,如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行业、企业、学生对创新創业教育的评价渠道,及时收集行业企业对创新创业教学和高职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服务的评价反馈、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信息,同时综合这些评价反馈和需求信息,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分析报告,供校领导层决策参考。
(二)基于满足学生创新需求的服务支持策略
目前,高职教育比较重视“共性教育”[5],较为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服务支持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需求,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管理三个方面。课程服务的重点在于在建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服务体系,其特点在于富有系统性的课程结构和富有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一方面,课程设置实现创新创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课时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课程选择实现个性化配置,学生在修完公共必修课之外,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的不同选修相应课程做补充。
教学服务主要是教师层面展开对学生的服务。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教学契入点;要与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创设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全方位为学生创新实践服务,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支持;还应深入创新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理论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创新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服务是一种具有高参与性特点的特殊服务[6],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服务水平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而,注重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是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管理服务主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提供便利,如通过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吸纳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通过加强对创新典型的宣传等手段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安排专人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专门机构来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创新创业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同机制等。
(三)基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策略重在改变以往行业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缺席或流于形式的状态,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板块,一是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板块,二是创新创业实践板块。
针对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板块,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和不同发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进行即时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等的具体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对课程结束时学生在考试或创新项目设计中的表现进行终结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及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可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两种评价的差距中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评教的满意度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服务。
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板块,可以根据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所占比例、创新成果的质量、创办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情况、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以及形成的社会影响等,兼顾质与量,进行“跟踪式评价”[7];同时,要让行业企业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创新创业师资的建设情况、创新创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情况等进行系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通过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专门机构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调整创新创业教学策略。
参 考 文 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陈玉琨,代蕊华,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59.
[3]杨彩菊.第四代评价理论下高职学生学习评价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39-43.
[4]舒杨.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成因及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9-53.
[5]翟继友.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6(6):22-26.
[6]王玲玲,罗晓光.高校教学服务的核心服务接触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3(4):117-122.
[7]陈诗慧,张连绪.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7(4):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