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

2018-11-12 08:32温远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8期
关键词:硬膜脑膜引流术

温远平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外二科神经外科组,四川 泸州 6460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受到创伤、导致颅内出血后,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所形成的病症。该病患者可在受伤3周以后可出现头痛及视物模糊等症状。临床上主要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等手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不过,术后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低压综合征、急性硬膜外血肿、切口哆开、硬膜下积液及局灶性癫痫等并发症。近年来,有研究结果证实,为接受钻孔置管引流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T型引流管进行引流可显著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血肿的清除率[1]。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疗法的有效性,本文对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为:1)具有颅脑外伤史。2)其血肿腔的厚度>10 mm。3)其血肿腔内不存在分腔或隔膜。4)其血肿包膜不存在肥厚或钙化的现象。5)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75例/组)。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9例、女36例;其年龄为36~71岁,平均年龄为(65.23±3.15)岁;其从受损至就诊的时间为22~35 d,平均时间为(25.25±3.17)d;其Bender临床分级为1级的有40例,为2级的有30例,为3级的有5例;其中,有66例发生单侧血肿的患者,有9例发生双侧血肿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有男40例、女35例;其年龄为37~72岁,平均年龄为(65.39±3.22)岁;其从受损至就诊的时间为21~36 d,平均时间为(25.37±3.06)d;其Bender临床分级为1级的有41例,为2级的有29例,为3级的有5例;其中,有67例发生单侧血肿的患者,有8例发生双侧血肿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对其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1)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确定其血肿发生的位置及范围。2)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其血肿所在的位置切开其头皮,在其颅骨钻孔。3)用穿刺针穿刺患者的脑膜,借助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将引流管置入其血肿腔的中心。其中,为对照组患者置入12号硅胶引流管(将硅胶引流管修剪至适宜的长短后置入患者的血肿腔),为观察组患者置入14~16号T型引流管(将T型引流管的两短臂修剪至适宜的尺寸后,将其置入患者的血肿腔,然后适当提拉T型管,使其两短臂紧压患者的硬脑膜,以防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或脑皮层、蛛网膜受损)。4)在确认引流有效后,在引流管内注满生理盐水(避免使空气进入患者的颅内),冲洗血肿腔,直至引流液的颜色转清。5)固定好引流管,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接,为患者进行持续引流。两组患者均在置管2~5 d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肿的清除情况,观察术后1年内其颅内低压综合征、急性硬膜外血肿、切口哆裂、硬膜下积液及局灶性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肿的清除率为(90.37±5.56)%,对照组患者血肿的清除率为(68.33±5.15)%,二者相比,P<0.05。

2.2 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术后1年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n(%)]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外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记忆力减退、精神失常、轻偏瘫及失语等。近年来,临床上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过,术后患者易出现各类并发症。这是因为:1)该病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故术后其脑组织膨起困难。2)该病患者血肿的包膜较厚、较坚硬,术后其硬膜下腔无法闭合,从而易使其发生血肿包膜再出血[2]。3)进行该手术需打开患者的硬脑膜,将其血肿腔内的血液移除,这可导致其颅内压下降,使空气进入其硬膜下。4)患者存在蛛网膜受损所致的脑脊液外渗等现象均可导致其发生硬膜下积液。5)脑组织膨起后使引流管压迫、刺激大脑皮层、手术操作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等均可导致患者发生癫痫。另外,引流管的类型和放置方法也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研究人员发现,为接受钻孔置管引流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T型引流管进行引流,可显著提高其血肿的清除率,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3]。这是因为:1)T型引流管的两短臂可将硬脑膜紧压在颅骨内板上,起到悬吊硬脑膜的作用。2)T型引流管具有引流效果好、可有效排出颅内积气与积液的优点。3)传统的硅胶管引流管质地较硬,易损伤患者的脑组织。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改良的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显著提高患者血肿的清除率,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硬膜脑膜引流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家畜的脑膜脑炎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慢性硬膜下血肿148例手术治疗体会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