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梅
金秋十月,按说是个黄澄澄、金灿灿的季节,可戊子年金秋,我却没法收获那份甸甸沉的喜悦,亲人突患肝癌晚期的打击,似乎把我整个人死死嵌入一块用痛苦和煎熬烧制的青砖里,让我无法跳脱,动荡不得。记得当时,我恰好调到新单位工作没几天,正琢磨着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可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几乎彻底崩溃。每个清晨,当我把那包不能让母亲看到药品疗效和说明字样的药包打开,一次次用热水冲泡开来,小心翼翼地端到母亲跟前,看着她把药汤喝下,便匆匆赶往单位。每次上下班途中,只感觉人在路上,可心却牵挂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就生怕去上班途中,母亲悄悄撇下我而去。因为,医院给母亲下的诊断结论是:最多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这样,我每天总是匆匆徘徊于班不可能不上、母亲不可以不照料的两难境地中。每天,总是希望时间过得慢点、再慢点,可上天总是和凡人过不去似的,让人残酷地接受和面对现实,可我心里更明白,这半年的时间对我有多重要,因为,时间每过一天,陪伴母亲的日子就少了一天;每过一个小时,有母亲陪伴的日子就少了一个小时。只感觉,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难熬的日子,心里的苦痛,像一块沉沉的石头压在胸口,感觉喘不过气,度日如年。可陪伴母亲的时间,就这么一分分、一秒秒,在冬季的寒风中无情的逝去,而新的工作又需要自己去加倍学习和努力。在这样及其纠结的日子里,第一个走进我办公室来看我的,是州作协主席罗世保老师,紧接着便是我的老师,再后来是我的前任文联领导。当看到几位可亲可敬的大哥的到来时,我内心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因为,他们的到来,无疑是向我传经送宝、鼓劲儿加油来的,再有就是满满的问候与关爱。一转眼,在文联工作的八年的快乐时光,伴随着日出日落和匆忙的脚步悄悄逝去,当我再度被调整到新的工作单位时,第一个来我办公室看我的,还是三位老大哥,我很感激,也很感动,感激人生中能遇上一路呵护的好朋友,感激工作中能遇上如此真诚相助的好老师。因为,说句实在话,来文联的,除了文艺爱好者外,几乎很少有人光顾,几位前辈老师能来看我,已给足我面子,传经送宝、打气加油且不说,更多的是一种呵护与关爱。不是吗?做文艺和文联工作,特别做文联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舞台,没有吹糠见米的效应,只能用心静静呵护,用情静静守候,可当你学会了用真心、真情呵护这份宁静,独处这份宁静,分享这份宁静时,你的内心就不会孤单,你的灵魂就不会空虚,你的日子,会随着时间推移、键盘敲打的节奏变得更加充实。常言道:“十年磨一剑”,也许,是对文艺和文学创作工作最好的诠释。因为,你的付出会伴着时间推移和键盘敲打的节奏得到回报,你也才会倍加珍惜做好文联和文艺工作的难得机遇,才会更加理解和懂得这样一群不离不弃、静静守候挚爱的人。其实,这段日子,是我人生所走过的路中,感觉最美的一段路,也是这辈子最难忘怀的时光。其实,我想说的一切,罗老师已用他一辈子的真情与守候《旅途记忆》为我做了很好的诠释,用不着我做太多的唠叨,只想和怒江所有爱好文学和文艺工作的朋友,一起细细品赏《旅途记忆》回放的精彩风景,静静聆听《旅途记忆》道来的美好故事。
丁酉年盛夏的早晨,当我才打开办公室门、还未来得及取下锁心里的钥匙,便接到罗世保老师打来的电话,他问我在不在办公室,准备到我办公室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文集,挂断电话不多时,只见罗老师还和八年前第一次来我办公室看我时一样,身上依旧穿着他那件洗得雪白雪白的白汗衣,脚上依旧穿着那双配他的白汗衣再恰当不过且看上去舒适合脚的黑布鞋,兴致匆匆地朝我办公室走来。也许,老师是怕打搅我工作,仅仅耽搁了还未来得及喝完一纸杯茶水的功夫,便急着从随身拎着的拎包里,取出一本看似“手册”、名为《旅途记忆》的文集交到我的手中,便匆匆告辞。
我说“手册”,是因为老师的文集从书名到封面、再到扉页,每幅插图看上去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说句实在话,我喜欢参加州摄影家协会的活动,偶尔也有机会参加摄影展和会员联谊活动什么的,常常可以分享到许许多多来自州内外许多著名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关于怒江的美片,对摄影作品的学习鉴赏,多少受些耳濡目染,对摄影图片美的取舍,虽说是门外汉,但却有几分挑剔,当第一眼看到罗老师文集的封面和内页插图时,总感觉所有图片都没怎么处理过,且每张图片所占整个页码的大小都略显拘谨,不像许多作者的文集,一看封面,就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的感觉;再看老师文集的装帧,就跟老师一贯踏实朴素的做人做事的性格脾气一样,没有太多花花稍稍、招人眼球的穿衣打扮,整本书从头至尾就两个字,实在。但对罗老师不大了解的读者,仅看他文集的封面、装帧、内页插图和目录,也许你不会着急着想去匆匆打开来细细品读,甚至会像往常翻看许多本土作者的自传回忆录那样,匆匆打开目录,读过简介,找几个一看标题就会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读,若再有时间,或许还会接着翻翻后记,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儿,就不会再去碰它。而后,或许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你都不会再去打开它,因为对于地球上所有掐算着时间和有限生命的人而言,时间毕竟太珍贵,特别在今天,铺天盖地的微信、微博几乎占据了每个人不少宝贵时间的信息网络时代,人们选择读书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很多时候,为讨个方便,大都选择快捷便利的网络阅读,只有偶尔在床头、在周末或是假期,才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纸质文学。可对作品《旅途记忆》,如果你仍以惯用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本地州本土作者的文学作品的话,那么你就彻底错了。因为,你会少读了一本不可多得的怒江读本,我这么说,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我凭我的直觉,我凭我读过它的感受,可以郑重地向你推荐,相信我的感觉绝对没错。不信,就请打开《旅途记忆》,先读上一两个故事,再接着听我细细唠叨吧。
先说序言吧,感觉《旅途记忆》的序言,算是我看得不算太多的怒江本土学作品中写得最好的序言,那不足一千字的以《文化缘》为名的自序,说是序言,倒不如说是作者敞开心扉的真诚坦白,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更是作者对怒江民族文化的挚爱、传承与坚守。整个序言文风朴实,句句实在,亦如笔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写自己的事,也就无需用华丽的辞藻装饰;讲心里的话,就用不着再用形容词。反正,书摆在那儿,请读者、朋友、当事者批评指正。”
读完序言,当你沿着作者用那双从不离脚、似母亲用双手一针针、一线线纳出的黑布鞋踏过怒江的崇山峻岭、乡间小路为你丈量的旅途记忆,感觉同作者一起走进怒江,走进怒江故事。从开篇《文化缘》到尾声《光辉的历史人生的追求》,自始至终,作者都以纪实的叙事手法,用平凡感人的故事把你带进怒江,和他一起分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一起分享怒江厚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起分享人生酸甜苦辣和幸福滋味儿,一起展望幸福美好的明天。时而感觉和作者一起在怒江、澜沧江峡谷陡峭的山坡上席地而坐,尽情眺望大峡谷雄奇壮美的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舒适宁静;又感觉和作者一起,在大峡谷的山谷沟箐或溪水边闲暇漫步,在树荫下捧起甘甜的山泉纳凉解渴,尽享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旅途记忆》共收入二十六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深深打动灵魂,牢牢抓住你的心。
其实,拜读罗老师的文集,我并没有按他所给的线路图去细细品赏,而是从中挑选了《难忘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事》开启他的记忆之旅。因为在文联工作的日子,多少和州作协主席罗世保老师有过许多接触和交往,早就听说四十多年前,也就是在作者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曾在州委领导身边做过秘书。选择此文读起,是想通过故事找到作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起点。因为,时隔四十多年前的故事,文中所提到的故事主人公,定是怒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领导,作为怒江人,一来是想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怒江和平解放及怒江建设发展的历史,二来是想通过故事,了解曾为怒江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耄耋老人身后,那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诚然,文章从标题看,并没有诗情画意,也没有抒情感叹,甚至不知情的读者,还会误认为作者写此类文章定有拍马屁的嫌疑。其实,当你把其中的故事细细读完时,才真正理解作者的用心良苦,找到作者为何要对怒江民族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工作独有情钟、挚爱一生的理由,也更加明白作者为何要把这样的故事,作为《旅途记忆》开篇中的其中一个故事来向读者倾诉。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下乡途中,领导趁着到基层调研的空档,与身边的秘书、也就是作者在车上念诗接龙,并由诗文引发和启迪作者如何把文学与国家、民族,文学与励志成长紧密相联的感人故事,虽然故事平凡朴实,且故事从头至尾没有高大上的英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绚丽华章,可读过后,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倍显故事的真实性、人文性、自然性,而在故事中,作者则以自然人平铺穿插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心路历程,释放出读书、写作给自己成长带来的好处,更坚定了作者一生甘守清贫、坚守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担当。还有一个小故事,读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任怒江州委副书记的何汝玉同志,作为一个女同志在下乡途中,为了不打搅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给贫困群众增添麻烦,夜晚,独自跑到水磨房里和守水磨的老百姓睡在水磨房里的感人故事,整个故事读着,让读者的内心与作品贴得很近,心与心的碰撞释放出作者对故事主人公的深深敬意和由衷敬佩怒江老前辈、老领导务实清廉、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那一刻,心似乎被故事牢牢拴住,眼前,那飞转的水磨、灰暗的烛光、低矮破旧的木楞房和漆黑的夜,一幕幕呈现在眼前,让心特别纠结,认人不可思议。试想?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别说女同志,就连男同志,能有多少人可以躺在四面透风且昼夜不停地听着水磨歌唱熬通宵的?何况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个女同志。一桩桩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让读者发自内心彻底打消对作者有拍马屁嫌疑的揣测,只会心存感恩,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作者为我们讲述了那么多传递生生不息正能量的关于怒江的感人故事。
细细品完所有的故事,你会被作者一辈子的执着与坚守所感动。记得雷锋同志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这一点,罗老师已用他的执着和坚守,为我们、为每一个怒江热爱文艺和文学创作工作的同志树立了榜样,从参加革命到光荣退休,从走出大学校门到走进田野村庄、走进田边地角、走近百姓中去收集整理怒江民族民间文化及开展田野调查,从普通干部到处级领导干部,自始至终,作者始终都在做着宣传怒江、传承怒江民族文化的有意义的事。这,也许就是作品《旅途记忆》最大的感染力,更是作者植根沃土、扎根人民的真情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天,决战脱贫攻坚、坚决打赢怒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怒江大峡谷决战脱贫攻坚主战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杨义飞、和海龙一样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他们的感人故事,不正需要怒江各少数民族文学和文艺工作者去挖掘整理,讴歌抒写,更需要怒江的少数民族作者像罗老师一样,用一生、用一辈子的真情去守候,用一生、用一辈子的辛勤去笔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我们以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精品去铺垫,去支撑。新的时代赋予新的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文艺精品、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怒江故事,是使命,更是担当。不是吗?《旅途记忆》从开篇至结尾,作者始终都在讲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甚至每个故事、每个记忆,都未曾离开过怒江,未曾离开过滋育他、养育他的土地,故事是作者走近田野、走近百姓、走近生活的点滴记录,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特别,在讲述和收集整理与作者休戚相关的白族支系那马人、勒墨人的民族文化时,作者更是自信满满,娓娓道来。如故事《勒墨文化考察记》《收集整理〈沧江汉调〉》《拜日旺》《那马、勒墨人服饰文化》等,每一首歌谣、每一桩故事,让人听了就想歌唱,让人看了就会想家。这样故事,作为怒江人,怎能不读?
读着《旅途记忆》,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得到,罗老师作为一名怒江党史工作研究者,作为怒江州作协主席,作为一名怒江少数民族作家,他始终把党史研究、群众工作、民族工作、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及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相互融合,时时刻刻牢记宗旨使命、责任担当,实实在在用真心、真情、用文字记录怒江,讲述怒江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生动场面,处处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怒江精神,传递着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的和谐强音。其实,罗老师在文联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文学和文艺工作的挚爱之情,却很难用时间与厚度去丈量。因为,他已把一辈子的真情,一辈子的坚守,一辈子的记忆,全都倾注到宣传怒江、推进怒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相信,每一个打开《旅途记忆》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