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声音的墓碑前内视反听
——评潘灵的《偷声音的老人们》

2018-11-12 23:45尹宗义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韩家公鸡乡愁

尹宗义

潘灵的中篇小说《偷声音的老人们》发于《大家》2017年第4期,引起广泛关注。张丽军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了一篇“新作评介”《人类学意义上的当代中国乡愁——论潘灵小说新作〈偷声音的老人们〉》,认为“《偷声音的老人们》是新世纪乡土中国文学中的优秀移民文学,是对被遗弃的乡土文明的杜鹃啼血般深情召唤,传递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中国乡愁”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上刊载了王明生的《灵魂深处的乡愁律动——读潘灵的〈偷声音的老人们〉》,也认为该作品是“抒怀乡愁”。我阅读作品前部分的时候,也有同感。但当我看到聋五用笔记本记的声音,不仅是聋哑人对声音的回忆录,而且是“声音的墓碑”,感觉乡愁只是作品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表层的东西,直观的外套。还有最后一部分——陈三爷和考察团官员肖逸庶的历史恩怨,表达的是爱恨情愁。

作品写了“自救自五人小组”偷录公鸡叫声、移民社区建设与教科文组织考察等故事。贯穿其中的是“声音”,重点写公鸡打鸣声、唢呐声和箫声。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些声音?仅只是这些声音寄托乡愁吗?

一、声音是神的力量,可以叫醒人

《梨俱吠陀》中认为:“一切被感觉到的声音,都是释格提,即是神的力量。”作家从艺术层面来表现这些声音,应该超越了声音的物理属性,上升到哲学层面。当一些传统的声音自然消退,只留在故事里,记忆里,留在心里、梦里,镌刻在墓碑里,是一种什么结局?作家没有直接呈现,只是含蓄地说,听不见公鸡打鸣声,九十多岁的钟汉老人害了病,无法入睡,担心没有公鸡叫,自己一睡不醒。“自救自五人小组”虽然没有偷录成公鸡叫声,但韩家川学公鸡叫,让那些与鬼神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相信是钟汉的头鸡显灵。但社区主任要破除迷信,偏要把偷偷帮助钟汉的韩家川揪出来,最后,钟汉没有公鸡叫醒,永远睡去了。这里应该抓住声音可以“叫醒”人这一深刻寓意,才能更好理解作家为什么要写五个老人偷录公鸡叫声的用意。

小说中,沉睡不醒的人不少:社区主任夏晓峰只会训斥大妈大婶,并不会反思问题所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严重;豆腐西施宫桂花再也做不出秘制白鹤豆腐,原因何在,一直迷茫,却不知道向疤老二请教;韩家川教大妈大婶跳广场舞,苦不堪言,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沈所长不相信老人们只是偷声音,不知道声音能救人,更不懂声音是一剂良药的道理;肖逸庶老人只挂念那娅有没有来找过他,并不在意自己逃逸给爱人造成的伤害;对于那段历史,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不断反省,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面对众人皆睡的现实,作家竭力地从声音的墓碑上,还原出那些能唤醒人的声音,让人内视反听。作家描写偷录公鸡打鸣声,不仅仅抒发移民社区的乡愁,而是由此引出“声音能救人,声音是一剂良药”的哲学命题。韩家川用现代流行音乐教大妈大婶跳广场舞,失败得一塌糊涂。市文化局耿副局长建议不要用军乐队欢迎考察团,而用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迎。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是唢呐声,唤醒了韩家川,真正理解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吹唢呐的陈三爷还建议不跳广场舞,改跳花灯。唢呐声唤醒了移民社区大妈大婶的音乐细胞,花灯点燃了她们的激情。陈三爷最后还是将系了红绳的箫还给了肖家公子,不仅是让他睹物思人,而且要他随时听听悲惨凄凉的箫声,不断自我反省当年犯下的错。最后,移民社区人们逐渐清醒过来,乡下那日子,再去过,就不习惯了——坐惯了马桶,现在蹲那蹲坑,不仅脚受不了,鼻子也受不了,梆臭。

二、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

声音是如何唤醒人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指出:“人们对声音的感觉要比对形状的深究要早,也就是说听觉先于视觉。”人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早于视觉,并且更可靠,能有效地镌刻在记忆深处。故乡的模样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故乡的声音清晰如初,公鸡的打鸣声,欢快的唢呐声,还有哀伤凄凉的箫声,声声入耳,能唤醒人,能激励人,能警醒人。声音是一剂良药,能治病救人。因为《世界文化象征辞典》中说:“从声音产生显现的胚芽,以此类推,个人的诞生有时被表示为一个声音。”一个人,甚至一群人,天生对某一种声音敏感,那种声音就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唤醒,能激励,能反思。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内视反听,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言行,才算聪明。喜欢武断和上纲上线的社区主任夏晓峰,双眼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蒙蔽,只看到表面浮华的东西,不能静下心来听听社区居民的心声,一意孤行,偏要去办豆腐厂,要求大妈大婶跳广场舞,邀请军乐队欢迎考察团;派出所所长等人,相信人证物证,就是不能静心听听老人们偷声音的初衷。作家着力塑造了一位挂职锻炼的干部形象——韩家川,只有他,静静地听了司机小王的讲述,才洗刷老人们偷鸡的罪名,才坚信偷声音的行动并不丢人;只有他,听了文化馆副局长的建议,还听了普通百姓陈三爷的建议,才成功地迎接了考察团一行。作家通过塑造韩家川这个形象,具体诠释了《后汉书·王允传》中所说的那句话:“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三、当我们聋了,也要去找回声音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被声音唤醒?是世俗的声音太繁杂喧嚣,还是我们的心灵难以平静下来?是花花世界太纷扰浮华,还是眼睛欺骗了心灵?作家为了回答这些复杂的问题,特别塑造了一位聋哑老人——聋五,他在战场上被炸弹震聋双耳。他双耳听不见声音了,却参与了偷声音的行动,其中的寓意值得咀嚼:作家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当我们失聪的时候,甚至是充耳不闻的时候,要去找回声音,因为声音很重要,是良药,能警醒人,能激励人。

在充耳不闻的半个世纪里,聋五这个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回忆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感觉声音。在他心里,一直回荡着某些丰富而强烈的声音。他坚持在笔记本上纪录声音:山岗上每朵怒放的花都在尖叫;秋天山谷里被风撵动的落叶,发出散兵游勇仓惶奔赴死亡的声音;扑向花蕊的蜜蜂在欢笑,那被采的花朵发出惊恐和轻佻的声音……聋五把那笔记本当成宝贝,不能丢失。丢失了,不但聋五叔就彻彻底底聋了,而且世界都可能聋了。其中的寓意,可谓深刻。那本笔记本,是记录的声音丰碑,是保存声音的秘籍。借来仔细拜读过的韩家川,唤醒了对声音的感知能力,能倾听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家创作出一个好作品,一定是良苦用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倾听作家发自内心的声音,细细咀嚼,越品越有滋味。如果只浮于字面,被表面的波浪推动,人云亦云,不但趋于雷同,而且会暴殄天物。潘灵的《偷声音的老人们》所描写的情节,无论是偷声音,还是聋哑人记录声音,情节都比较荒诞。在这些荒诞的情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能唤醒人激励人的声音没有了,哪怕是偷,也要去找回来;即使我们都失聪了,也不能忘记对声音的执着;在花花世界里,不要被眼睛欺骗,更需要我们内视反听。

《偷声音的老人们》所塑起的声音丰碑,高高耸立在哲学的云端。不抬头,难以看到。

猜你喜欢
韩家公鸡乡愁
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学体育发展的思维制约及发展路径研究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乡愁
乡愁
八仙的手持
回头一望是乡愁
一对一家,“精韩家访”开幕
自私的公鸡
说话的公鸡
聪明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