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希望的田野

2018-11-12 23:45李士学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父老乡亲刊物田野

李士学

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能够亲耳聆听铁主席的重要讲话,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是一个来自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农民作者,也是一个一辈子从未离开过家乡和土地的农民。我生活在一条叫长子河的峡谷里。我热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不仅给我温饱和希望,而且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是彝族地区家喻户晓的彝族机智人物“颇丕” 故事的发源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群年轻人,刚离开学校,就高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参加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修筑水库、开挖公路、支砌河堤、开垦荒地和架设高压线。我们这群不愿像上辈人一样碌碌无为的年轻人,不顾白天挥汗如雨劳作的疲劳,一到天黑便相聚在火塘边,借着微弱的水油灯光,通宵达旦畅谈文学、事业、理想和爱情,并且成立了“岔河 文学社” ,自办《山路》油印刊物,刊发社员的作品。我们还用微薄的收入,订阅《人民文学》《当代》《诗刊》等国内一流刊物,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废寝忘食地阅读。这些刊物,点燃了我们的文学梦想。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突飞猛进的年代,也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我生活、劳动的这片土地,和中国广大的农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经历和见证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各族儿女:从水油灯走向电灯,从贫穷走向富足,从土掌房走向钢筋混凝土房,从人背马驮走向拖拉机运输,从原始牛耕走向机械耕种,从传统单一走向现代新型农业,从交售公余粮到国家财政返补农民的历史性的转变;也见证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蜂拥而起涌向城市的波澜壮阔的场面。我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这种变化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使我有决心和勇气在耕种好十多亩承包田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

最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十九大以来,党的各种惠民政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而出,这些年来,我们一家六口人,每年都有两千多元的财政补款,我们是党的惠民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但我也耳闻目睹了农村基层存在的结党营私、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等等的不正之风,我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又是这些不正之风的直接受害者,农村存在的这些事实,我和父老乡亲一样无法回避。为此,我尽最大的努力在思考。今天的很多中国作家,已经远离农村现实,把城郊看成农村,把示范村看成全部,把旅游开发的“农家乐” 看成农民生活,在想象中构建自己的乡村,而忘记千千万万依然生活在山区农村,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真正的农民。我认为,一个农民作家,应该有勇气直面农村现实,特别是依然依靠耕种土地,和家乡父老乡亲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农民作家,应该有对家乡、土地和父老乡亲生命的感悟,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书写他们心声。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这个社会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壮观场面,需要我们去认真书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报告中强调:要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我的根扎在家乡的长子河,我的文学滋养来自家乡的土地和与我息息相关的父老乡亲,我的创作灵感在希望的田野上。虽然我没有能力把家乡的长子河描写得像莫言先生的高密东北乡一样,名扬世界,也没有才华像陈忠实先生那样把故乡的长子河写得像他的白鹿原那样妇孺皆知。但我会用我笨拙的笔,真情的心,书写故乡,书写希望的田野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书写他们的欢乐、哀愁和期盼。

另外,借这次座谈会,我想说几句代表云南乃至全国农民作家的心里话。尊敬的铁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农民写作确实不易,特别是在农村的作家。在职作家,开会学习,单位可以报销,发表作品或获奖,可以晋级加工资。而农民作家,除稿费外什么也没有。中国作协能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出几个能代表中国文坛最高水平的刊物为参照物,设立创作奖励津贴,适当奖励本年度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农民作家?以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很少看到农民作家的作品上《人民文学》《当代》这些大刊物。如果有这么一个奖励机制,即使我们这些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农民作家的作品上不了这些刊物,也会有70后、80后、90后的农民作家去继续努力。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民作家队伍的创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父老乡亲刊物田野
希望的田野
刊物贺词
小村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巴桑顿珠: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
免酒牌
晨练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