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肖雅 史顺良
内容摘要: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经济现象,往往令普通读者费解。概念隐喻通过具体、已知的源域来解释抽象、未知的目标域,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经济文章中概念隐喻的意义产生机制及其功能,旨在帮助普通读者以及二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增强经济类语篇的词汇和文本意识。文章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出发,通过分析可得,三种类型的隐喻在《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经济的文章中均有出现,其使用与经济领域活动的复杂性和隐喻的功能相关。
关键词:概念隐喻 《经济学人》 经济新常态 经济语篇
一.引言
习近平在2014年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其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特点。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日益增多,与之有关的经济类语篇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学人》杂志就是典型的例子。《经济学人》于2012年1月开设中国专栏,致力于关注中国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与中国经济相关的版面更是有所增加。然而《经济学人》杂志态度鲜明,论述有力,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不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等[2]。
孔德明[3](2002)通过对汉德双语经济报道中实例的进行分析,归纳出7种隐喻概念并探讨了隐喻的普遍性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李明[4](2005)在《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一文中就经济文本中的隐喻机制及功能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经济领域里隐喻的使用具有广泛性且具备多重功能。邹金屏[5](2011)分析了经济语篇中的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然而,专门针对《经济学人》杂志中关于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的概念隐喻研究数量很少。
因此,对于《经济学人》杂志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文章进行隐喻分析,可有效的有助于普通读者和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现象,了解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经济形象,提高词汇和文本意识。
二.理论基础
Lakoff和Johnson認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并把隐喻看为一种认知方式[6],这是与传统隐喻的修辞研究存在的最本质的区别。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归纳为三种类型: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Structural Metaphor 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是从人类对物理世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感知中抽象出来的隐喻。人们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状态等概念看作有形的、具体的实体,从而允许我们对它进行考量。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超越了实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和建构另一个概念。两个概念所属不同的认知域,但它们的构成成分有着对应关系,结构保持不变。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指参照了上下、内外、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所组建的概念隐喻,是将大量的身体感觉和层次投射到人类基本情感概念上的结果[7]。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所进行的。
三.语料来源
《经济学人》杂志1843年在伦敦创办,其主要着眼于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每期也有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及书评。随着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经济学人》杂志于1012年1月开辟中国专栏,从而有更多的版面来报道中国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话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8]。
本文从2016年《经济学人》中随机抽取30篇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文章作为语料,试图找出中国经济新常态以来,《经济学人》杂志中与中国经济相关的概念隐喻,并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三种不同类型对概念隐喻的主要实现形式和功能进行研究。
四.《经济学人》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1.实体隐喻
例(1):“The new normal”—President Xi Jinpings favorite economic slogan—is shifting the economy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y aiming for lower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2016.1.13)
例(1)是《经济学人》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介绍,基于“经济是人体”这一隐喻,其源域“人体”的部分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经济”上,使得经济具有人的某些特质。人类有生长过程,经济的增长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类的生长速度有快有慢,同样,经济增长速度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基于“经济是人体”这一隐喻,读者更易于理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着转折性变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例(2):But Chongqings economy has performed better than many other inland cities;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its GDP growth has been about three point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2016.3.28)
例(2)的源域与例(1)相同,都是“人体”,而目标域则是“重庆市GDP”。基于“GDP是人体”这一隐喻,使得我们可以对重庆GDP 的增长速度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考量,GDP增速或快或慢,正如人的生长有急有缓一样。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结构的优化,促使区域间发展协调,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将有利于重庆经济持续增长。
2.结构隐喻
例(3):Oracle took ownership of Java when it bought Sun Microsystems in 2010 and it has been battling with Google in the courts ever since. The jury found that Googles use of Java came under the “fair use” element of copyright law. (2016.6.6)
战争中可以采用战术策略去攻击敌人,攻城掠地,达到斗争目的,战争结果有胜有负。例(3)基于“商业竞争是战争”这一隐喻,将源域“战争”的部分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商业竞争”之中完成概念化的过程,因此,例(3)中的两公司可以进行“对决”。在商业对决之中,对决双方即为具有竞争关系的两公司,他们可以采用商业战略攻击对方,保护己方的利益,从而达到公司发展的目的。基于此,通过将战争的具体经验应用于公司经济活动,可以轻松地理解商业斗争的残酷性和侵略性。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但公司间竞争的本质依然存在,因此,“商场如战场”这一隐喻的认知基础是被接受的。
(4) Last year the company suffered a $5.5 billion pre-tax loss and debt rose to $13 billion. (2016.2.19)
基于“糟糕的经济状况是疾病”这一隐喻,在糟糕的经济状况中,公司经受了“55亿美元的税前亏损”和“债务增加到130亿美元”的损失,把疾病的特征映射到糟糕的经济状况中,可以通过人们对疾病的体验来认知经济中出现的損失,从而易于读者理解经济现象。
3.方位隐喻
例(5): The government blamed a warm winter for a sharp decline in consumption, but economists point to anaemic wage rises for the spiritless spending and investment. (2016.2.19)
例(6): Output of both fell by 6%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the year but demand is falling faster. Total debt in China, at 240% of GDP, is alarmingly high; SOEs have the biggest share of it. (2016.3.18)
方位隐喻参照空间方位,将大量的身体感觉投射到时间、情感、数量等抽象概念中,从而形成了方位词语用以描述抽象概念。在描述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价格、数量时,“上”与“下”的概念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表明了在空间位置里质量和数量的变化,通过把抽象的经济发展情况及质量关系作为某物体在空间里的位置来进行描述,从而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例(5)中“工资上涨乏力”就是典型的以“经济的良好发展趋势为上”为基础的隐喻,资金的增多为上,因此在描述工资情况时,“工资上涨”很容易为大众接受。与之相反, 资本、产量的减少常常与“下降”相对应。例(6)中“今年前两个月的产量均下降了6%……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240%)高得惊人,其中国有企业占有最大份额。”这一经济现象中,把产量减少的抽象概念作为物体在空间里的“下降”的位置来进行描述,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更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通过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经济文章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可得,三种类型的隐喻在文章中均有出现,其原因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类概念隐喻的使用帮助了读者以及二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增强经济类语篇的词汇和文本意识。
参考文献
[1][2] https://baike.baidu.com
[3]孔德明. 从认知看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13-16.
[4] 李明. 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 16(2):25-28.
[5] 邹金屏. 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0(5):144-146.
[6] [7] Lakoff, G.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8]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E5%AD%A6%E4%BA%BA
(作者介绍:高肖雅,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研究;史顺良,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专门用途英语、话语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