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片在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品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018-11-10 09:20杨烁星
教师·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品质

摘 要:以江苏译林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图片在现阶段小学英語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不仅教材编者对教学内容辅之以大量形象生动的插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图片也成为一线教师高频应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图片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图片;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5

作者简介:杨烁星(1990—),男,江苏南京人,小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一、在直观图片内容中激发思维的敏捷性

利用图片教授单词有助于培养思维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单词作为英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性步骤。多数教师习惯用直译法新授英语单词,让学生强制性记忆背诵。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脑中输入中文,形成具体形象,再与相应的英文单词匹配,不仅烦琐枯燥,更降低了思维敏捷性。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也就是所谓的“支架”,学生借助支架构建出一个稳定的理解。以图片为“支架”,有助于优化思维过程,精简信息加工程序,加快思维活动的速度。

如五上第二单元要新教单词floor及first, second, third等序数词。为了理清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差异,教师用线条和形状为学生建构出一幢三层小楼(如图1)。问题“How many floors are there in the house?”让学生结合图片和问句猜测“floor”的意思,并尝试回答该问题。教师在学生得出“There are three floors in the house”即“房子有三层楼”的答案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三层,形象生动地感知三个序数词的意义。学生可以借助three floors和the third floor,充分认识到one, two, three和first, second, third的区别。

显而易见,教师通过具体鲜明的图片呈现单词,学生只需将单词所代表的意义与所能理解的事物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将抽象化的词汇意义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直观,不仅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避免了传统直译教学的弊端,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形象思维,从而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单词。

二、在重组图片顺序中激发思维的系统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与载体。一方面思维的成果需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最终实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语言表达符合条理是思维系统性标准条件之一,不仅要求语言表达准确,还要求逻辑合理。

三上第四单元“My family”一课,要求学生能够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学生对mother, father, brother, sister没有理解障碍,但在介绍家庭成员时易缺乏思维系统性,既不能按照家庭成员的辈分和年龄顺序系统介绍,也分不清直系与旁系的关系。为解决该问题,教师将介绍人设定为家庭中的一员,依据教材单立的人物图片重新组合,并按照家庭成员关系设计一组“家庭树”(如图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不仅有助于避免学生的思维逻辑混乱,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语用活动。教师将相关图片按照符合思维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呈现给学生以系统的、直观的视觉刺激之后,提供一定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表达逻辑,使学生的语言输出通顺、准确、清晰。

五上第八单元“Merry Christmas”以时间推进为主线,详细介绍了Mike及其家人在平安夜的准备和圣诞节的庆祝活动。该故事主题鲜明,内容富有趣味,学生学习起来易于上手。在课文复述环节,教师将活动分为两步: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图片的提示,逐图复述课文。教师按照活动顺序依次为图片标注序号(如图3),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进而有效规避了在复述过程中颠倒活动顺序、遗忘故事内容等问题;第二步适时撤去某些图片,给予适当的关键词提示,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记忆尝试背诵课文。

可见,图片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和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力、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将以文字为表征形式的文本内容以具有逻辑性的直观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语言表达更具系统性。

三、在观察图片情境中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通过应用图片资源构建与故事内容高度契合的情境,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系统感知理解故事背景,并尝试预测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学生后续开展系统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

五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标题只提示了人物,缺乏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关键信息,导致学生缺少对故事背景的整体感知和了解,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通过分步呈现森林、木屋和金发女孩(如图4),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入故事情境,为后续阅读学习建构出逼真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了解的心理态势和情感体验。

因此,当教学内容缺乏清晰的故事背景或碎片化的阅读材料时,图片情境对建构故事的作用就显得较为重要。将符合课文情境的图片加以整合与应用,构建出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故事背景的真实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建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提升语言语用能力。

四、在建构图片意义中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取隐藏在图片背后的信息,对信息加以理解和处理,并运用文字符号对阅读内容加以建构,获得合理且新颖的思维结果。同时,教师沿用与教材相似的图片场景,并与教材规定的语用目标保持一致,使学生在自主建构图片意义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创编或延续故事。

如四上“Our new home”以苏海、苏洋搬入新家寻找物品为故事线索。第一、二幅图详细描述苏海、苏洋在客厅及浴室找寻其书包和衣服。学生通过帮助姐妹俩寻找物品,掌握了基本语言框架“Where is/are...? ”及“It's/They're in...”。第三、四幅图重点介绍苏洋寻找鸭舌帽时与苏海在卧室里开展的一段对话。教师首先呈现人物在卧室对话的场景,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猜测帽子位置。教师接着呈现下一场景——厨房,并非直接呈现帽子,而是将其遮掩,让学生再次猜测帽子的位置。学生通过自主建构图片意义,得出教材预设的结论,即帽子在厨房里。在此基础上,学生获得另一结论——帽子在小狗的嘴巴里(如图5)。在拓展环节,教师呈现书房场景,要求学生围绕苏海寻找玩具娃娃创编对话。

由此可见,图片既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教学中的新旧知识的顺利迁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以致用。

五、在完成图片任务中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学生不仅要发现、思考问题,还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创性源于学生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并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产出新颖的思维成果。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任务,以“做中学,学中用”为宗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如五下第三单元“Asking the way”要求学生掌握问路用语并能应用相关词汇(如take the bus/metro, get on/off, turn left/right at the traffic lights, go along等)为他人指路。教师利用卡通图片资源绘制了一幅大规模的城市地图,在地图中勾勒出主要的街道,标注出重要地标场所、公交地铁站及十字路口(如图6)。教师为学生指定出发地及目的地,要求学生两人合作设计并详细介绍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线,最后总结一条最佳路线。小组成员上台依次介绍不同路线,由一位学生给出该组的最佳路线。该学生介绍结束后,一位台下学生在投影中划出该组的最佳路线图。完成该任务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对地图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对行进路线进行多样化的组合,进而概括出一条最佳路线。

教师以地图设计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问路指路的综合性任务,通过学生对任务的组合分析、概括总结,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提升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图片资源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支架”,是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应用图片资源对优化教学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形式多样、扎实高效的教學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更好地助力学生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凌 敏.图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7-100.

[2]王钰玲.放飞形象思维的翅膀,图片教学创造美好殿堂——谈图片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启蒙教学中的创造性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4(30):47.

猜你喜欢
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刍议体态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