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
摘 要: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愈发重视学生的“自主和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愈发深入,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效课堂。对如何设计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析,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发散性地设计教学,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高中生的思维多了很多理性的元素,为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掌握,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能适应未来大学生涯或社会生活的高中生,教师应发散性地设计教学。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有利于自我学习和思考探究的学习内容和课堂环境,使学生从中找到探索新知、展现自我的“山水田园”“人间闹市”以及“情感福地”,使学生更能受到全方位的鼓舞,更加喜欢高中语文课程。教师也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课本为基,参考资料为辅,引入发散性思维,调入社会生活环节,既重理性又重情感,以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和社会视野。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及参考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精神内涵等进行多方面、全方位而有深度的发散性解读,使学生品味到其中风格的多样、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美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理性深邃、高效。同时,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师生情、文本情、语文情之间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情感的立交桥,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价值观明朗、人生观正确的新一代的接班人。
二、在課堂互动中教书育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教师的“独角戏”,或者是教师与少数学生互动的“三国演义”,教师集课堂主导、主体地位为一体,学生则在台下如“鸭子学水”般亦步亦趋,课堂气氛一般都比较平淡、乏味、单调,甚至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的互动太少了,教学平平淡淡,学生的学习水平千差万别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教师虽能培养出了少数优秀者,对教学大纲而言表面上勉强“够用”,但多数学生获得的发展素质却是一般。总体而言,传统教学多为“教书”,而缺乏“育人”的效用,课堂效率是比较低的,不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当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切实推行素质教育,重视课堂互动,在互动中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又要身先士卒、“传言教身”,积极地在学习内容、环节、活动、思想、社会视野等诸多方面与学生互动沟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表现,使课堂既有“水浒传”般人人参与、精彩纷呈的气氛,又有“西游记”一般攻坚克难、生动活泼的氛围。在这个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辩论能力将得到提升,互动中贯穿的为人原则和从课文、社会中汲取的思想品德与精神也将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中。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但高中生即将步入大学生涯及社会生活,除课本知识外,还需社会生活经验的滋养。因此,教师当积极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引入身边的事、社会热点、时代动态、国家大事、国际时局等,以此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并对其进行体验式的分析解读和判断,进而使学生的社会视野更加宽广。做到既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源头活水”,丰富多彩,又保证“源头数量多而且水质好”,其“源头”不应只是存在于语文课文,而当存在于更辽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比如高中语文必修1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讲的是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及中国航天简史,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讲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及英国在港统治简史。那么在教学中,必然要引入众多相关的时代动态、国家大事及国际时局并进行拓展性讲解,以避免这些内涵深刻的优秀课文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学生在面对这类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情感深沉的课文时,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和开阔视野的需求,教师便需运用众多的真实案例,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和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学生的国际视角。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单单全面落实语文的基础内容而“顺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要将二者以平等的地位融合在教学之中,使学生不但成为知识能手,还能成为文明先锋。
参考文献:
[1]齐春林.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2):49.
[2]庞志云.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