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龙
大数据时代,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企业发展更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频繁的工作调动和职业变换日益常见,职业生涯开启无边界时代。教育部2017年7月3日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但在高就业率的表象之下,是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之困。如今,中职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反思中职生就业能力,以期帮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特点
所谓“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从事同样的职业,但可跨越组织边界,在不同雇主间流动;员工具有可销售性,能够得到除当前雇主外的认可和青睐;传统的职业边界,尤其是等级制度、晋升规则被打破;员工可能会因自身或家庭的原因拒绝工作机会;个体感觉不再受组织的约束,并认定拥有无边界的未来。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协议雇佣、人资外包等灵活的雇佣关系逐渐取代传统的终身式雇佣关系。个体不再受雇于某一个企业单位,而会在多个企业或者行业间流动。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再简单地以工作者的年龄为尺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职业就业能力。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表现出新的特点:雇佣关系向“绩效和灵活的就业能力”转变,多个组织强调“综合、可迁移”的技能,主观意向进入职业成功标准,由“个体”担负职业管理职责,职业发展与“学习”等密切相关。这些新特点给就业人员带来自主权和自由度的同时也要求就业人员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逼迫其深度挖掘自己的“职业锚”、强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等。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对中职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能力是增强中职生人力资本增量的重要手段。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个体职业生涯的标准和路径,职业生涯成功回归个体本真。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2016年,67.26%的中职生选择在本地就业,成为地方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要想真正解决中职生就业“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就不能回避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对中职生就业的影响。
(一)个性化的就业观念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更注重个体的价值体现,个体可以更关注自身需要。中职生在择业时要能客观地自我定位,注重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和工作能力的积累,在跨越中实现持续性高质量就业。而现实中,中职生初次就业的岗位多是一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岗位,缺乏积累职业资本意识,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稳定性差,难以实现高质量跨越。
(二)综合化的职业能力
不断突破边界是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个体职场的常态。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更注重求职者對所掌握知识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可迁移的能力。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背后的原因有中职生岗位技能单一、综合能力较弱等。面临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冲击,中职生要有忧患意识,立志形成横向融合、纵向提升的综合就业能力。
(三)自主化的生涯管理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发展要以个人能力的提升代替长期的雇佣保证。
求职者要想成功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过程,势必要将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回归个体本身,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更大程度开发自身潜能,实现在不同组织间良性流动,不断开拓职业发展新空间。而这种自主管理能力恰恰是目前许多中职生所欠缺的。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打破思维边界,全面认识自己
思维是人最有价值的东西。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即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因盲目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这个实验最大的启示是思维不可固化。当职业生涯走向无边界的时候,意味着人的发展也就不能停止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要永远向未来开放,向新的可能性开放。这就需要中职生突破个人固定思维,完整地认识自己,让职业生涯有可能实现突破。
打破固定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中职生大都处于15~17岁,心智还不够成熟,往往受制于一些人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专长,在凭本事“吃饭”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教育只有类型之分,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自己的教育,只要有想法、有信心、肯坚持,中职教育依然会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成功突破思维边界离不开理性的自我认识。中职学生的优势不在学历,而在于实际的技能水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求做出理性的选择,在实践的探索中优化选择,最大限度地扭转劣势、摆脱被动、发挥优势,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二)厘清个人需求,做好职业规划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成功的标准日益多元化。有学者将职业成功的标准定义为:“个人职业满意度、所感知的组织内部竞争力、所感知的组织外部竞争力。”职业成功不是看职位高低,而是看所选职业是否符合个人需求、能否体现自身价值。认清自身价值需求就需要在衡外情、量己力的基础上遵循内心的决定,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做到既符合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要求,又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多维性也意味着中职生应形成动态、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职业观。美国作家提摩西·巴特勒(Timothy Butler)和詹姆士·沃德鲁普(james Waldroop)合著的《哈佛职业生涯设计——哈佛职业生涯兴趣测验手册》中强调:“你不应该因为心中的某种追求或目的找一份不适合你的工作,并强迫自己投入其中,因为结果对于个人和企业永远都只有双赢或两败俱伤,但在两败俱伤的结果中,你个人的损失绝对高于企业。”这段话说的正是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中职生要在客观了解自我和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有落到实处的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又有与时俱进的动态调整,确保职业目标的如期实现,尽快适应社会变化,完成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三)付诸坚实行动,打造核心竞争力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提高了成功的标准和难度,更注重个体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低层次性;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偏弱、动手能力较强。中职生要想取得职业生涯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持,更需要有成为“大国工匠”的理想、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扎根实践的工作历练,这样才能打造好个人核心竞争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职教育多以技能培养为重,个性化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更需要自我教育,这需要中职生懂得自主学习,在学校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工作中,根据需要自觉深化知识,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教师要注重打造学生高阶工作能力。优秀源于个体的内在驱动和深度实践,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持续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借助实习实训习得过硬的专业技能。职场阶段,将工作当作创业,把自己看作自雇佣者而不是打工者,始终坚持能力第一的高标准,在工作的历练中继续提升自己的适应性、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实现个人对工作更多的自主控制权。
身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无边界职业时代,中职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这需要中职生“不待扬鞭自奋蹄”,也需要更接地气的中职教育,教师要对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学生予以有效引领,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先进的理念支持,为中职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实现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