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俊璐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是媒体提升影响力的良机,然而在进行赛事报道时地方电视台特别是非时政新闻电视媒体有着种种局限。进行错位报道是其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良策。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 非时政电视媒体 错位报道
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是至今杭州已经承办完成的最大规模全国性体育赛事,作为本地知名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的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明珠新闻》参与了全程报道。在报道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大型体育赛事中地方电视台特别是非时政新闻台虽然无法接近赛场内部,但是可以在赛场外寻求突破口,同样能给观众呈现出一份新闻大餐。
内外场报道优劣之比较
大型体育赛事中内场比赛是核心。比赛进程变化不断,感官上紧张刺激,加上一些运动员的粉丝群体,让赛事天生自带收视率。一些中央级媒体和赛事举办地的省市级时政媒体,在场内获得拍摄权限机会较多,享有内场报道的优势。大型体育赛事一般会对场内记者、摄像及机位都有严格限定。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10月24日,刘翔将亮相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当晚只供应100个摄影证和100个混合采访区证件,数百名媒体记者为取得证件排队约两个小时;次日决赛,600多名媒体记者提前9个多小时排队等候领取刘翔采访证。
央媒及省市时政类媒体,通常人手设备充足,更易排兵布阵。里约奥运会时,央视从国内派出396人报道团队,加上几十名驻外记者,用大兵团方式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有助于发布消息的快速和形式多元。另外,记者进入内场,更容易接触到知名运动员、教练、其他名人政要等,从而获得采访机会,捕捉到幕后花絮。
大型体育赛事内场报道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从取材到内容,仍存在多处短板,比如取材面窄、内容同质等。内场采访拍摄的内容基本局限于场地内部,很难延展到赛事动态之外的内容。由于赛程激烈紧张,短平快的内场报道节奏,还容易让报道流于浅表,难以深入。另外,大型体育赛事的赛程信息都比较透明公开,内场记者活动区域有一定管制,易出现同类话题“井喷”。有数据统计机构对里约奥运会中报道的同质化程度进行过样本数据分析。2016年8月8日,傅园慧晋级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她接受采访时回答“用了洪荒之力”。截至8月14日13点,互联网上有关“傅园慧洪荒之力”的文章达18602篇。决赛结束时,傅园慧表示“把洪荒之力用完了”。截至8月23日16点,互联网围绕相同话题的文章达94674篇。①
2016年到2017年,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明珠新闻》所报道的大型体育赛事有里约奥运会和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综合两次报道经验,笔者发现地方非时政台进行此类报道的局限和优势并举。地方非时政台一般进入内场机会比较少。在里约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明珠新闻》就未获得一张内场采访证件。即使杭州本土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内场采访证件也没有发给《明珠新闻》,而孙杨等体育明星所在的热门赛事,《明珠新闻》连观众票也无法获得。进不了内场,就不能及时采访到核心人物,往往只能获取二手信息。由于时效滞后,后续报道难以展开。另外,一些大型体育赛事,需要安插固定直播机器,供媒体放置的机位区域数量极少。在保证了中央台和省级台的拍摄机位之后,留给地方台的机位就少之又少。
但是地方非时政电视媒体如果扬长避短,绕过内场而转战赛场外部,同样能获得较好的报道效果。根据赛事举办地不同,地方非时政台的优势主要分兩类:一是赛事举办地在地方台的所在地。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信息,地方台经过多年积累,资源丰富。赛事场馆的格局分布、场馆附近的地标建筑、场馆四周的交通网络以及赛事筹划阶段的政府工作,地方台拥有外地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优势。二是赛事举办地不在地方台所在地。在外地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当中,地方台可通过寻找本地元素或者本地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实行外地新闻本地做。当赛程涉及与该地方相关的内容时,地方电视台手中握有的本地资源,能随时上线深度加工。
地方台的有效作为
经过上述优劣比较总结得出,大型体育赛事中在与内场错开的赛场外空间,地方台大有可为。
一、绕开内场攻场外,错位报道有技巧。其一,比赛举办地在本地,活用本土资源。首先,在比赛前期预热,切入民生角度。比赛开始之前,相关软硬件准备都事关民生,地方台可为百姓详细梳理注意事项。如体育场馆改建、施工引发的道路封闭、区域安检升级等信息都颇受关注。另外,运动会前夕的预热活动也可捕捉到不少花絮,如倒计时准备工作、志愿者出征仪式等。
其次,在比赛进行时,聚焦细节故事。密切关注主流媒体采自内场的赛程进度,寻找人物和细节,在赛场外约请采访,结合本地元素再加工。一是密切关注内场人物故事。四类人物值得关注,即本地运动员,关注本地运动员的教练和家属、训练场馆、个人喜好等;本地演职人员,开闭幕式等活动中的本地参与者;本地观众,可为赛事举办提供舆论参考;本地志愿者。二是密切关注场内相关花絮。大型运动会除赛事报道,场馆花絮也值得关注。如场馆科普揭秘,填补观众的求知欲。另外,运动员的伙食、住宿等后勤保障工作,既能满足观众好奇心,也能增加新闻附加值,值得媒体进行深入探访。三是密切关注赛事外围动态。一场大型体育赛事会给城市形成连带的辐射效应,受众在关注赛事的同时,也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好奇。因此,地方台可以对赛场周边建筑和景点进行介绍,既为外地来杭观众提供旅游出行信息,也能借力比赛热度,将城市进行全方位推介,打响城市知名度。另外,赛事举办对城市经济起到的提振作用,以及对当地运动团体产生的激励作用,都可作为报道题材。
第三,比赛结束阶段,关注场馆利用。城市举办体育赛事,是创造历史,也是谋划未来。赛后场馆如何可持续利用以惠及百姓,需及时跟进。从筹备到结束及后续,《明珠新闻》的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报道持续8个月,播发报道近百篇。从微信微博热线互动来看,赛场外错位报道方式,也吸引了除体育爱好者之外的其他收视群体,传播效果良好。
其二,比赛举办地在外地,寻找本土联系。比赛地点远离地方台所在地的大型赛事,往往因报道经费和权限问题,地方台的报道组无法前往。但合理结合本地资源,寻找赛场和本地观众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新闻内容照样可以鲜活接地。
首先,关注本地运动员动态。可采用外地4G连线与本地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跟进运动员启程、接机、回到故乡等多个节点。《明珠新闻》针对参加里约奥运会的本地运动员播发了《傅园慧的择偶标准 奶奶亲自揭秘》,主要内容来自对留在杭州的傅园慧奶奶的采访;《“洪荒之力”这句话也许不是开玩笑》的主要内容为傅园慧爸爸细说训练辛苦等。
其次,对赛场细节解读。从央视等媒体转播的赛事中,解读与本地相关的动态细节。如《坐久了抖抖腿也是有好处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集体抖腿动作,是日常训练的肌肉放松方式,可供本地健身爱好者参考),《里约奥运村 拔罐蛮流行》(美国运动员身上的拔罐红印子,结合本地中医馆进行保健要点提示),《室外游泳池 谨防蓝变绿》(游泳比赛池水中藻类爆发,新闻调查本地游泳馆,间接促成全市泳池卫生检查行动)等。
第三,场外经济现象。可关注本地产品在比赛地的销售情况,如《明珠新闻》对于里约奥运会的经济报道有《这个箱子直接站上去也不会塌》,说的是杭州本土箱包品牌“臻元科技”成为浙江首家签约里约奥运会的供应商;《在杭州它们有个名字叫“杭州智造”》报道的是安防企业浙江大华拿下里约奥运会监控摄像头订单。另外,赛事发生地的运动会经济以及与赛事相关的吃住行等各类经济信息也可作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二、场外报道拼时效,同行经验作参考。地方台在比赛内场信息落后的情况下,在外场同样可采用其他手段抢占先机,提早布下收视战线。一是活动策划。可以联合民间组织提前策划活动,将赛事报道的人气提前聚拢。如《广州日报》发起的“骑车看奥运”活动,在奥运会举办前期,“五环骑行”自行车队,穿越举办奥运的欧洲及南北美洲等众多城市,媒体跟踪报道。②二是前瞻报道。可以采訪本地体育界权威,通过对运动员的赛绩、特点、战术分析对手,关注金牌聚焦心声。如《南国早报》开设了的个性化栏目《今天约什么:如果今天就看一场比赛,我推荐……》。③也可以请本地经济学家对赛事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如《大连晚报》推出《经济大师分析:北京奥运,赚还是赔》。④三是游戏互动。借助新媒体,结合赛程设置互动游戏,提升新闻关注度。比如,在里约奥运会期间,网易推出H5游戏“里约大冒险”;中国江西网每天公布四道即将展开的赛事题目,全部猜对可获当地游乐园门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推出中国队拿冠军抢红包游戏。⑤一些综艺节目形式也可借力,比如捕捉赛场外观众镜头,评选“最佳奥运路人”奖,或是针对某一运动项目发出“寻找民间达人活动”等。
三、场外报道灵活化,切口尺寸拿捏好。赛场报道错位化,也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走火入魔”。如何保证报道主题回归体育本身,报道主线保持积极正面,以下是部分媒体的前车之鉴。
不消费私生活。对运动员赛场失利的舆论轰炸,对其私生活的过度曝光,造成运动员和媒体两败俱伤。林丹出轨、刘翔退赛的种种猜测都是如此。传统媒体应尊重明星个人微博及官方渠道,不试图猜测评判。
尊重体育礼仪。一些体育新闻为博眼球,用词剑走偏锋。“血拼”“决一死战”“报仇雪恨”“动杀心”等暴力化字眼,偏离新闻的公正客观,不建议使用。对运动员的采访,要换位思考科学提问。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决赛,中国队第四名。有记者对第一棒提问道:“起跑是所有选手当中最迟的一个,当时就是以安全为主吗?”有记者在一场比赛中采访田径运动员史东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因为冠军已经是刘翔了。”这类采访,既不合时宜,也缺乏人文关怀。⑥
警惕价值取向偏离。从首金到卫冕,运动员付出超人努力,也背负山大压力。但是回归本源,拼搏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人类发展进步。看淡金牌、享受过程,同样是体育精神的可贵之处。媒体要对比赛成绩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引导舆论。
(作者单位:杭州电视台)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苏格兰折耳猫:《基于傅园慧和她的“洪荒之力”的大数据分析》,http://www.pmcaff.com (互联网产品研究中心),2016/08/27。
②陈伟胜,孙嘉晖《广州人里约“大冒险”:骑行看奥运夜宿贫民窟》,《广州日报》,2016/08/27。
③车欣欣:《赛场外下工夫 纸媒奥运也精彩》,《中国记者》,2016(9)。
④高中华:《赛场外也能做出美味新闻套餐——〈大连晚报〉被逼出来的“外奥运”报道》,《中国记者》,2016(9)。
⑤张绪鸿,王卫明:《从里约奥运看大型赛事报道新变化》,《中国记者》,2016(9)。
⑥综合2016年8月20日新浪体育、搜狐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