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硬题材自带流量

2018-11-09 06:18汪奇文
声屏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立意两会

汪奇文

摘要:全国“两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也是新闻媒体的“富矿”。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代入感”强的具体事例来反映重大主题和深远立意,不失为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两会” 立意 代入感

2018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举国、举世瞩目。作为一名持政协报道证件的中央媒体上会记者,笔者在领悟和执行好会议精神和完成所肩负报道任务的同时,如何在互联网语态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政协故事,展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势,任务重大,使命光荣。

通过“两会”前的积极准备、策划,“两会”期间,笔者推出的两条重点稿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在两微一端收获了流量,也带动了传统电视台用户的落地热情,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下面以这两篇作品《中国式商量:贡献看得见》《这份提案可能挽救你的生命》为例,试探如何让硬题材自带流量。

《中国式商量:贡献看得见》:构思亦“看得见”

3月10日,视频稿《中国式商量:贡献看得见》经反复打磨和补充采访后正式在新华社客户端推出,12小时内便突破百万浏览量。随后,腾讯新闻、乐视网、荔枝网、优酷网等新媒体终端纷纷转载,并被吉林、深圳、上海、北京、江苏、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卫视采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中国式商量”常见于百姓日常交流中的表述,该片在快节奏下完成内容通俗易懂的展示,通过画面与字幕的简洁说明,互为补充,音乐和数据的进一步烘托和辅助,晓之以理,动之以实,较为完美地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再结合“两会”这个时间窗,让作品既有时代背景,通俗易懂,还能深入人心。《中国式商量:贡献看得见》作为一篇时政类且不易被大众关注的主题宣传稿件,如何在把主题表达清楚的同时,又能吸引大众关注,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构思显得尤为重要。

主题重大,立意深远:提前谋划选题时“脑中有型”。2018年“两会”开始前,笔者即着手构思一条既接地气又能体现好政策好制度的稿件,满足“两会”报道需求。近十年记者和编辑的从业经历告诉自己,新时代新闻报道要做到既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又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不仅要领会中央有关精神,还要“巧说”“会说”。策划过程中,笔者不断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领会新时代背景下的报道要求;不断搜集代表委员资料,找好角度和切入口,使之服务大局,团结人民。同时还不断与地方分社沟通,找典型,接地气;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构想”,从全局角度,从民生角度,从传播角度反复权衡。最后,才确定以既听得懂,又看得明白,既沾泥土、带露珠,又符合制度“表达”的方式,将落点定在“中国式商量”上。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有事会商量,常见于普通百姓和受众的日常生活中,既接地气,受众听得懂,感兴趣,又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直接能反映中国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诸如此类重大主题的报道随处可见,但如何处理得巧妙和得当,提前谋划十分必要。如今年新增加的“代表委员通道”,与形成惯例的部长通道,如何体现深远立意,如何让它们互相呼应,诸如以《百米通道:民意与国策的对话》的形式来处理就会在不失立意的前提下,也兼具吸引力。

视角新颖,代入感强:制度怎么样?贡献最重要。过去五年,人民政协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建设,形成协商议政新局面,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和生机活力。怎么展现制度的优越性?如何表达这种独特优势的生机活力?时政类内容虽与百姓息息相关,但总多那么点“身段”,如何让其放下“身段”,与百姓“为邻”,体现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切入点是关键。

经过构思,该篇稿子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贡献”,就是“获得感”,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会内会外结合,在会上找一个“老”委员,以已落实并给百姓带来实惠的提案(即甘肃等省区农民增收)作为切入口,制度怎么样,百姓说了算。新闻性、故事性、贴近性,情理交融,易引发受众共鸣,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小见大,层层递进,给受众以“代入感”,并体现制度和提案这种比较“高大上”的东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能引发关注。同样,《当我老了,走不动了,谁来照顾我》这类兼具“代入感”和现实性的题材自然也能引发关注。

在当下的新媒體语境下,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之争依然存在,笔者认为,通过较好的形式将受众“代入”到相应的内容里,作品便易受到关注。

语言平实,娓娓道来:谋篇布局有点有面、层层递进。《中国式商量:贡献看得见》一稿以提案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引出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并通过数据说话,体现“看得见”的协商民主贡献。但篇章立意不只于此,该稿第二部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的强烈反响,不仅体现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商量”的重视,也说明这一制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通过政协委员对协商民主的理解和履职能力建设的表述,以及会外专家的解读,点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通过平实的同期声和镜头语言,在较高政治站位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中国式民主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在清晰透彻的说理论证中凸显“中国式商量”的充分自信和光明前景。

精美大气,流畅自然:视频制作紧扣主题、手法丰富。本篇报道虽然主题较为宏大,但通过丰富的采访内容、精准的选编同期、精心的制作打磨、多样的表现手法,使整篇报道精美大气、流畅自然。

形式上,会内会外相结合,委员和专家采访互为补充,在使用大量短小精悍且重点突出的同期声的同时,层层递进,最后通过对会外专家的采访,点出这一制度是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所提供的借鉴意义。在制作手法上,使用图片、动画和字幕说明等形式,提升可视化水平,增强了报道的震撼力和厚重感,很好地服务于主题。

新媒体时代,虽然内容依然是吸引关注的第一要素,但形式上的制作和创新也至关重要。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本身就很吸睛,如新华社使用机器人采访和写稿。

遗憾也“看得见”。尽管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没有“用”到一个合适的受益者表达这种“实惠”的同期声和画面,并且开篇视频质量不够理想,使得刚开始欠缺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体验。因此,在开展重大报道时,有时需要做“减分”,宁缺毋滥,或另辟他法,如使用比较酷炫的字幕。

《这份提案可能挽救你的生命》:代入感

短视频《这份提案可能挽救你的生命》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后,短时间内吸引了很多注意力,浏览量迅速破百万,并被腾讯、新浪以及江苏、深圳、北京、武汉等电视台采用和展示。提案,普通受众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主要方式,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篇报道以“心脏骤停”这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健康状况为切入口,引入一份有关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的提案,介绍了这份提案的内容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全篇节奏快,层层递进,给受众以较为紧张的“代入感”,也体现出制度、提案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自然能引发关注。

内容与受众“为邻”:它可能与我有关。街边突然倒地不起,救还是不救?又该怎么救?时常发生在身边的这一幕,也许会让人措手不及。对,这就是视频稿《这份提案可能挽救你的生命》的开始部分。“都不会啊…”也常听到围观群众这样回答。的确,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在中国普及程度还比较低,经常造成当事人不必要的死亡。就在稿件播发后,有不少网民评论,“去年我的同学就是这么走的,可惜当时不会急救,要不……”“我堂妹也是这种情况,可惜了……”“不仅学习了,还必须转发!”诸如这样的评论。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与受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受众的切身利益,有营养的话题,就能吸引受众关注。除了内容外,在此过程中,一个合适的标题也许就能将受众留住,标题不仅要紧扣主题,还可使用比较流行的词汇,但切勿夸大事实。

叙事逻辑层层递进:它就是与我有关。“我国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出现心跳骤停,但是我国只有1%的人会心肺复苏。”“大部分人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首选是拨打120。但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已基本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急救知识,发现身边的人需要急救,抢救(效率)将大大提高。”通过一个个简短精悍的同期声,叙事逻辑层层递进,让受众有一种真正的代入感:它就是与我有关。养老、教育、医药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都容易引发共鸣,何况还是在全国瞩目的“两会”上。笔者认为,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从小切口,从老百姓关注的身边事,从“钱袋子”“米袋子”“菜籃子”等方面切入,通过它们来反映国策民意和政策走向,传播效果一般不会差。

科普知识寓教于中:我认识并能掌握它。“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我的提法是今天我救人,明天人救我。”“我们有十亿人需要培训,任务还很重,有很多事情可做,只有健康我们才能分享美好生活。”将科普知识寓教于通过字幕和同期等形式寓教于其中,表明急救知识其实没那么难掌握,再辅以急救技巧的可视化说明和演示,让受众愿意去掌握它,达到稿件本身的最终目的。多数情况下,只有层层递进的叙事逻辑才能“维持”阅读者的代入感,并最终达到任何一篇报道的最终意义和目的。

“政协”“提案”等时政类内容虽与百姓息息相关,但总多那么点“身段”。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其放下“身段”,与百姓“为邻”,体现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层层递进的逻辑构思和“他\她就是我”的代入感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新华社)

栏目责编:邵满春

猜你喜欢
立意两会
意高文自胜
意高文自胜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